好几年没有在一线作为老师教学了,同事请假,老师人手不够,我很荣幸有机会成为助教,协助主讲老师。
记得刚入教培行业,成为一名科学老师,教学技能的学习除了接受培训,更多来自于内心的喜爱,想象如果我是一个孩子,我期望我的科学老师如何给我讲那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与知识。
职场365度大转身的我成为一名自主创业的科学老师,传说中的*姐姐,生动有趣的讲解,活泼靓丽的外形,很快受了孩子们的欢迎。*姐姐成为我老师职业生涯的绰号。
当今天的我站在5-6岁孩子课堂介绍我是*姐姐的时候,孩子“咯咯”地笑起来,6-8岁的课堂上,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马上喊起来:是*阿姨……其他孩子“哄”的跟着笑起来。
“我是*姐姐呀,你很喜欢讲实话呀……”
那个三年级的孩子也笑起来。
戴上心理学眼镜的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会发现老师说的是实话,还是虚话。“*姐姐”就是我自我介绍的一个称号,与我的年龄、容颜无关。
重回课堂,发现就是同卵双胞胎兄弟倆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一个反应快,一个善于观察。
“看一个孩子,就能看到他背后站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以及祖宗三代。”
有的孩子特别注意规则,玩游戏的时候,紧紧盯着别的小朋友是否超过规定的起始线;有的小朋友喜欢表现,玩游戏中与老师积极互动;有一个5岁小朋友,整个课堂面无表情,戴着口罩,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为了逗他活动起来,我每次故意让他帮我捡地面上游戏撒落下来的球。我对这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充满好奇,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养育环境与互动关系呢?一个生下来,天性应该喜欢笑喜哭的小朋友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15836/afd152708919fccc.jpg)
在一个拉小提琴的视频里,看到小女孩拉小提琴过程中,从头到尾没有微笑过,充满童真的的脸仿佛被电熨斗烫板了一样。大师为了让孩子感受到音乐自然的流通,表达情感去感染观众,带着小女孩蹦跳,希望让她笑起来。
非常遗憾,无论大师如何努力,孩子也没有微笑。
女孩的母亲面对大师的问话:你觉得女儿漂亮么?
“她爸爸觉得她漂亮,我觉得不漂亮。”穿的华贵得体,戴着珍珠项链的年轻妈妈说出的话。看着她脖子上戴的那串硕大的珍珠项链,我有点心疼那个小女孩。
“母亲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让孩子快乐,让孩子蹦蹦跳跳。而不是焦虑、担心她们。你的焦虑担心情绪会传染给孩子……”最后,大师对母亲的说的话。
想想我的童年,身体不好的母亲脾气暴躁,阴晴不定,动不动会打骂我,但自由的生长环境,触手可及的大自然,爬树、抓鱼、摘果子、捡麦穗……不受限制的童年活动无形中消化了很多我积蓄在体内的负面情绪,疯玩起来,就忘记了母亲打骂。
如今的孩子,居住的房子越来越明亮、宽敞,但玩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电子游戏成了陪伴孩子成长的主角。与在大自然里释放真实的自己相比,电子游戏中释放是虚幻的、构建的。在虚拟游戏世界中长大的孩子是不是更孤独?
看着孩子们在真实的课堂上,用废纸揉成团放在纸杯里,看谁更快,孩子们玩的也不亦乐乎。有的孩子眼睛一边瞄着对手,一边瞄着纸杯;有的孩子只专注放自己的。
如果有时间选择,我更希望孩子可以在真实的课堂里学习、游戏、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