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做好3件事
知乎上有个问答,说,现在单位招聘都要求35岁以下,那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里了?
底下有人归类,35岁以上的人,无非去了以下四个地方。
第一种:公务员、教师、国企类。
这种就是稳定,有些女同志因为生过一轮孩子,基本不会有什么事业上的追求了,男同志按资排辈,搞不好可以再升一升。
第二种:自己干,做个小生意,开个小滴滴等。
很辛苦的,替别人打工赚的钱不够用,只能自己单干,打工还可以偷懒,自己干必须拼命。
第三种:生意做大了,或者位置爬高了的。
30岁就像是一个分水岭,有一小部分水流向上而去,或许是因为能力强,或者是因为资源多,他们渐渐成为了少数人,40岁刚好年富力强,待在食物链的顶层。
第四种:不工作,靠另一半生活。
家庭生活的事儿也不少,所以有些家庭,干脆有一个负责顾家里,35岁之后也找不到工作了,就只能一直顾到老。
以上四种,我都可以找到身边对应的人。
但这些都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35岁孑然一身换工作的。
我之前分享过表姐的故事,在公司干得好好的被调岗了,说好听叫做调岗,实际情况是公司找到了更好用的年轻人顶上。
她有两个孩子要养,一套房两个车的贷款要还,忍气吞声地去了新岗位。
昨天她打电话给我,说老公也要面临调岗。
话里话外,还是忧愁,本行业干不出什么水花,但是别的行业也不了解。
我和他们很少聊天,因为他们的生活就好像是《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说话行动都慢半拍,在单位里习惯了那种不饱和的工作量,和外面的社会完全不匹配了。
新兴的创业领域,何止是35岁以上不要,基本上30岁以上不带资源来的,就直接pass了。
35岁以前,职业生涯的开端,可以摸索,可以试错。
35岁以后,步入了职业的精深发展期,没有攒下资历资源,换工作就难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35岁之前,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修炼成专家型人才。
类似于我哥,也是普通院校毕业的医科专业学生,没有任何背景,也不太懂得交际,但是我们家孩子都属于能吃苦的类型,他自己天天搞专业,技术过硬,到哪里都不怕没有一碗饭吃,而且越老越吃香。
医院确实也看头衔,但是医术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就跟我的律师朋友一样,你做过的每一个案子,都是你的背景。
第二,存钱理财。
其实没毕业的时候,我就赚到钱了,那时候家里有用钱的地方,填进去了40多万,基本上没有存下来。
毕业之后正式开始创业,头一年赚的不多,但是挡不住我不爱花,我虚荣心虚弱,好胜心强盛,所以钱基本上都留着没怎么用,放在定投的基金里,这样慢慢下来,居然也有一大笔了。
这些年,无论多少,都不会让你兵荒马乱。
第三,坚持学习。
千万千万不要只关注眼下,不管是因为工作过于忙碌,还是因为生活过于安逸。
外面的机会你要关注,外面的危机,你也要关注,扩展知识领域,敏锐跟进学习。
人类是和焦虑共存的
以前经常有人说:这样带着危机感生活,不累么?
严重点的说这是贩卖焦虑。
但实际上人类就是和焦虑共存的。
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来,来到大草原上生活,面临的是生死未卜和危机四伏的状况。
所以我们的大脑非常警醒,我们对于危险极其警惕,我们每天都在担心,明天没有东西吃怎么办。
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没有温饱问题了,导致我们大脑里的那根弦,变松了。
有人会觉得,大不了我回小城市过我的小生活,不奋斗我也能活的挺好的。
还记得鹤岗买房的那个年轻人吗?
他在大城市买不了房,留不下来,就带了3万块钱去了鹤岗。那里的房子非常便宜,3万块钱就能搞定一套40、5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物价很低。
他太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也太想拥有一个家了。
所以当他在鹤岗看第一套房的时候,就决定留下。这个地方不浮躁,也可以过得很安逸。拿到房产证的时候,他很开心,这下就有了归属了。
房子买好之后他回拉萨打工,想着偶尔回鹤岗歇歇脚。
他在一个火锅店工作,月薪5000,包食宿,他决定好好干,因为钱攒下来,就可以给家装修了。
但他的热乎劲还没有过去,新冠肺炎来了。
火锅店的生意没了,这个年轻人也没了收入。积蓄被消耗完之后,他越来越焦虑,他身上还背着1万多的贷款。
今年2月底,一个了解他经历的人出手买了这套房子,他的预期售价是3万元,后来变成“2.5万元一定能卖掉”,最终成交价是2.2万元。
“亏不亏都无所谓了,有人帮我就挺好。”他说。还没见面过户,他已把房本寄给了新买家。
他还记得去鹤岗买房时的心情。那时候,他在凌晨3点多钟上了火车,准备睡一觉,等着抵达鹤岗,“美滋滋的”。
但这种美滋滋,最终变成了空落落。
我想跟大家说,当你处于赤贫边缘时,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所有的资产,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更大的旋涡中。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们,摆脱贫穷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大城市做着一个白领式的工作,过着好像很体面的生活,但实际上我们跟这个去鹤岗的年轻人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样在赤贫线上。
问问你自己,有存款吗?如果没有,想想我开头说的那三件事。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