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门研究遗传学的,知道其中里面的很多显性的关联和隐形的因素,都是极其复杂的。来自同一个父母和生长环境下的两个孩子,可能都很优秀,也可能都很渣,也可能一个优秀,一个提不起来。根据易学观点,世间万物的核心都在一个“变”一个字,变则通,通则达。
那么,孩子聪明与否,究竟是靠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教育?
如果说遗传很重要,智力是按什么规律遗传的?
我个人体会,看我家的两个孩子,小时候三岁前的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这保证了日后在相近教育环境下,智商不会相差很远。再有一点,夫妻血缘越远,对孩子遗传越有益。比如,孩子爷爷奶奶分别是南方人和北方人,而孩子的姥姥姥爷恰巧也是分别来自南北方,这样一对夫妻所生的第三代孩子,聪明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其实,这是科学家们研究了几百年的课题,也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比如,年轻家长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教孩子一道数学题,教了几遍她也没弄懂,都就会忍不住思考:这究竟是因为我没教好,还是因为娃的智商太低?这智商究竟是遗传了谁?
首先,现代科学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智力主要来自遗传,遗传的影响力达到了75~85%。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两类研究得出这个结论的。
一类研究是面向多子女家庭的。在一个多子女家庭,当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所获得的教育资源非常相近时,科学家们发现:每个孩子的智力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其实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和周边家庭,就很容易验证这一点。比如,我有一位邻居生了3个孩子,这位邻居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然后大娃念到初中毕业,二娃考上了重点大学,三娃勉强上了一个中专。
另一类实验是同卵双胞胎实验。一些被遗弃的同卵双胞胎,被不同的家庭抚养,若干年后,科学家对异地抚养的双胞胎做智力测试,发现俩娃的智力相关性达到0.74(越接近1关联越强)。
科学家们正是据此确认:遗传对智力的影响占到75%左右,而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比率是25%左右。
当然,这个研究成果要排除一些极端的后天养育环境,比如婴儿期营养不良、过早辍学、染上重大疾病,等等。
同时,也不排除“有些家庭子女个个优秀,有些手足兄弟个个无能”的少数个案。但科研结论一般只从“大概率”现象中提取。
父母双方智力对孩子智力的遗传影响。
有科学研究揭示,X染色体上包含跟智力有关的基因,由此得出结论:女孩的智商遗传父母双方(女孩染色体是XX,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条X染色体),男孩智商主要由母亲遗传(男孩染色体是XY,由母亲提供X,父亲提供Y)。
但随着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跟智商有关的基因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包括决定性别的染色体。而且,有些基因特征针对某一种性别是隐性的,而对另一种性别是显现性的。这就导致了同一家庭不同性别孩子的智力差距较大,也导致了智商存在隔代遗传的可能。
比如,我有一个考上985的学霸朋友,她哥哥就智商极低,低到念小学都费力。同时,她父母也都老实巴交,看不出任何优势基因。再往上追溯,他爷爷原是大户人家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被抄家,变成赤贫,然后在别无选择的条件下,娶了一个资质不佳的老婆,又生下一个资质很一般的儿子,没想到,老人家的优质基因最终在孙女身上发扬光大了。
事实上,科学家们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到底哪些基因和智商有关。
一个智商高的孩子,除了常见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等)存在显著优势以外,还需要极好的记忆力,极灵活的神经反应能力……这些优质基因分布在父母双方各自23条染色体上的不同部位。
一个天赋优秀的孩子,往往是诸多优质基因的完美组合,就好像打麻将摸到了“清一色”,这是极低的概率和极大的运气。
即使父母双方都是“清一色”的好基因,两者混合到一起,让孩子再摸出一个“清一色”也很不容易。
父母双方分别对孩子的智力影响有多大?
一本译于1982年的《行为遗传学》中有一组这样的数据:孩子和妈妈的智商相关指数为0.46,和爸爸的智商相关指数是0.42. 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妈妈对儿子的智商影响为0.443(越接近1影响越大),爸爸对儿子的智商影响为0.411。
所以,尽管母亲对孩子的智商影响确实大一点点,但这一点差异其实非常微小。总体而言,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智商的影响力是相当的。
举一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假设母亲的基因是一桶水(桶里有优质基因也有劣质基因),父亲的基因是另外一桶水。孩子的基因,就好比将父母的两桶水混合之后,再舀出来一桶水。你说父母的基因对孩子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但这个影响又是不明确,很随机的。(实际的遗传机制会复杂得多)
运气不好的孩子,可能舀的那一桶水正好是父母基因里的劣质成分;运气好的,就全部捞到了父母基因里的优质成分。我们见过,父母长得很漂亮,但孩子很一般,也有很一般的父母,但生下了非常漂亮的孩子,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当然,大概率看,如果父母都很优秀,基因里的优质成分占比大,那么孩子捞着好基因的概率还是会大一些。
这就是遗传的神奇之处。下一代的特质跟上一代有一定关系,这是为了满足传承的需要;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这是为了适应新世界的需要。
从整个人类种群而言,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变化和生机。毕竟这世界、环境、气候,也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
后天环境对孩子的智力影响又如何体现呢?
科学家们的观点并不统一。有部分比较积极的科学家认同:“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而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这些说法都太绝对了。
最为科学的阐述是: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和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
如上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后天环境的支持程度,越往右,意味着后天环境越好;纵坐标代表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水平,越往上,表示能力水平越高。
曲线A,展现的是先天遗传智力水平低下的人,他们在现实中的能力发展跟后天环境的关系。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即便环境支持无限大,他们的能力水平依然很低。因为他们能力发展的上限很低。
这就好比一个低能儿,生在贫民家庭很低能,若是生在亿万富豪家,狠命砸钱培养,也依旧是低能。所谓“朽木不可雕也”,就是这个道理。
曲线B,体现的是遗传智力水平中等的人,在不同的后天环境下的实际能力发展水平。当后天环境足够好,孩子的能力发展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后天环境支持低,其实际能力发展水平也会比较低。
现实中大部分孩子属于遗传智力水平中等,对于这一类孩子,后天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后天教育的投入,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能力上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在这个案例中,甲同学是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后天环境支持,发展受限;乙同学是获得了正常的环境支持,得到了正常的发展;丙同学获得了超额的环境支持,但因为智力所限,所以发展水平没有太大的突破,跟乙差不多。
曲线C,体现的是遗传智力水平很高的人的能力发展曲线。这一类人的能力上限很高,后天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
我不由得想起我父亲跟提过的他的一个童年玩伴,据说特别聪明,对所有数字、文字都过目不忘,但因为家庭贫寒以及“黑五类”的成份,只念了几年小学,就辍学务农了。他最后成了全村最出色的农民,种的粮食亩产都比别人家多几十斤。如果这人能够有条件继续求学进修,当个低配版的袁隆平也犹未可知。
有一对夫妇,生了一对龙凤双胞胎,但家庭环境很糟糕,到了九十年代,还达不到温饱水平。但这龙凤胎的天赋非常高,即便是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姐弟俩的学习成绩也常年包揽了班上的前两名。后来姐姐念完小学就辍学了。弟弟在亲戚赞助下上了高中,进到高中以后就因为成绩优异开始拿各种奖学金,最后考进了本省最好的985大学。
你看,两个遗传天赋都同样很高的孩子,因为不同的教育环境,造成了两种天壤之别的人生。
但如果双胞胎的天赋智力水平都很低,他们的发展轨迹就跟曲线A一样,最好的结局和最坏的结局之间,差别也不会太大。
总结上述所有信息和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孩子的智力遗传既跟父母相关,但遗传方式又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如果父母智商很高,生的孩子智商一般,这很正常;如果父母智商一般,生了个智商一般的孩子,这更正常;
智商一般的父母生出智商高的孩子也是有可能的,这相当于买彩票中大奖。
2、 后天教育对不同孩子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孩子遗传智力水平越高,后天教育的影响越大,遗传智力水平越低,后天教育的影响越小。(有些孩子成就低,并不是大人没教好)。
3、 遗传基因决定了每个人的能力存在天花板(虽然有些消极,但这就是事实)。兔子有时候跑的比乌龟还慢,但乌龟永远跑不到兔子的最快速度。
所以后天教育的投入产出,也存在边际效应。当后天教育达到一定水平,孩子能力也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教育投入的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
打个比方,养孩子就好比种庄稼,施一次肥,收成增加很多;再施肥一次,收成又增加一些;当再、再次施肥时,收成就没有增加了,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同时,根据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很多种(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人际、运动、音乐、博物、自省)。如果每个孩子能致力于往自己的优质智能方向发展,发展潜能会更大。
所以,教育的关键,是先弄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哪块料,然后,因材施教。
北大爸+北大妈+教育学权威的梦幻组合又怎样,孩子一学习照样要鸡飞狗跳。
一代更比一代强,这个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学霸们的后代,不如学霸那是个大概率事件,比父母强才是小概率。
清华北大每年招收多少学生?要是每个清北的学生,他后代都一定能上清北,那才可怕好嘛。上不了清北,甚至上不了985,才是一个正常的结果。智商高不能遗传?不是说好了优胜劣汰,自然进化么?智商高确实可以遗传,但大自然要收你的遗传税,税率大概是49%左右。换句话说,你的智商,只能遗传给孩子一半,另一半被政府(大自然)收走了。
这个49%的遗传税率哪来的?人类择偶时最看重的几大遗传特性,智商是隐藏在大脑内的,不好精确测量,但身高非常的容易测量。身高的遗传,同样要抽税,因此就可以轻易算出税率。1855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发表《遗传的身高向平均数方向的回归》一文,研究了身高的遗传分布现象。高尔顿和他的学生卡尔• 皮尔逊观察了1078对夫妇的身高数据,把父母身高和他们子女的身高数据进行对比。为了方便比较,高尔顿把所有女性的身高乘以了1.08的系数,然后把父母身高进行了平均。高尔顿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子女的身高Y和父母的身高X大致符合线性关系。对应的公式,是Y= 0.8567+0.516*X (单位为米)。父母的身高每增加一米,子女的平均身高会增加0.516米。还有0.49米,被抽税了。然后,分给了穷人。高尔顿观察到,高个父母所生的孩子,一般都比普通人高,但经常没有自己的父母高。而矮个父母所生的孩子,一般都比普通人矮,但却经常比自己的父母要高。换句话说,身高这个数据,存在回归均值现象。所以在0.516的系数之前,高尔顿给了一个0.8567的常数,也就是无论父母有多高,子女天生就带有一个低保待遇。
按这个公式帮大家算一下。1米4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平均身高是1.58米。1米8父母所生的孩子,平均身高是1.78米。2米父母所生的孩子,平均身高是1.88米。 当然,这里指的是平均值,因为高尔顿是综合了1000多个样本得出的结果。具体到个人,在平均值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变异方差。平均1.8米,依然可能存在1.6~2米的身高差距,这个方差概率怎么算,高尔顿的论文里并没有研究,因为样本不够大。身高的60%由基因决定,40%由营养决定。而智商,普通人眼里一般等同于上学考试的能力,60%和基因有关,40%由教育决定。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是可以类比的。智商方面,同样存在一个49%的税率,然后可以得出孩子的平均智商,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一个变异方差。教育学家虽然没办法测定智商,但有办法统计高学历父母的孩子,考取重点大学的概率。
根据统计结果:父母都是清华北大的,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是一半左右。父母都是C9学校的,子女能考上985的概率在一半左右。父母都是985学校的,子女能考上211的概率在一半左右。教育学家还统计了一个数据:当父母的水平都在人群的前1%,也就是985学历以上的时候,子女也能考上985以上大学的概率,约为14.1%。对于高学历的父母而言,你的子女能在学历这方面达到你水平的概率,我们可以直接按10%左右去考虑。身高是不可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否则人类的身高早就突破天际了。智商也是不可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否则人类的智商也早就突破天际了。自然进化规律是有的,优胜劣汰也是有的,但那不是以一代为单位的,而是至少以千代为单位。
优胜劣汰个一千代,智商和身高会见到明显区别,但一代的时间是看不到明显区别的。基因确实需要突变性,但更大的是稳定性。生物进化史动辄几亿年几十亿年,你20年就变来变去,这怎么可能嘛。由于基因的稳定性在作祟,所以人类的智商遗传,同样遵循均值回归。这种回归,有利于穷人(低学历),不利于富人(高学历)。
就算是两个学霸的结合体,一样可能是学渣。
就算你们家命好,四代学霸,也早晚会出现均值回归现象,出一个学渣来平衡一下。
后代智商的这种随机性,让自信一辈子的人最终都被家里的那只笨娃搞的怀疑人生,最终只能用命运来解释这一切。
智商回归这东西,太可怕了。
父母都是高智商,对孩子的智商肯定是有好处的。父母都是985以上学历,孩子考上985的概率为14%,但全社会的平均考取概率只有1%,985父母的孩子强了14倍。虽然你的孩子有9成的概率不如你,但比社会平均考取概率大14倍,这已经足够证明高智商的优势了。虽然遗传税抽走了一半,但还剩了一半。当然,在北大教育学博导吐槽自己女儿的新闻下面,一堆人跟风吐槽自己子女的同时,也有与众不同的清流,比如说下面这种。两个学渣,楞是生出了一个学霸,平时什么都不管,学习自动名列前茅。
不过,智商只决定了60%的成绩,还有40%是靠教育决定的。因此,鸡娃是有用的,但你一定要有预期,鸡娃鸡到极致,也只有40%的分数,剩下60%真的由基因决定。对于智商中等的人群来说,鸡娃教育顶破天也就只能把人送进重本,211必须要求智商优秀,985以上必须要求智商优异。满分100分,鸡娃最多拿40分。假设重本要求80分,那你的智商分不够40,就不可能行。
一件事,越接近极限越难,鸡娃分从38提升到39分的资源代价,甚至可以用来鸡2个娃。如何能保证自己的后代人才不断?如果你把人才定义为专科至重本左右,那鸡娃比赌智商划算,因为确定性更强,而且生什么娃都行,只要不是太倒霉,本科没问题。精致教育的威力,在同样的普通天资之下,足以产生从重本到专科的落差。如果你把目标锁定为重本以上,甚至211和985,鸡娃是一种会让你很痛苦的行为。为什么北京海淀的家长那么痛苦?因为那里的家长智商太高,而他们的孩子大部分都智商回归了,但他们只有一个孩子,还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一定比自己强。如果你把孩子的目标锁定为重本以上,甚至是清北那个级别。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生。鸡娃是一定要鸡娃的,但鸡娃到30~35分就够了,剩下的分数交给基因来决定。从来没有任何统计表明,在同等经济条件下,精养一个孩子比养两个三个的成才率高。相反,如果两三个孩子只有一个成才就算成才的话,那一定是两三个孩子成才的概率要高,而且是在同等资源的前提下。很多人说生不起,城市白领太累了,最多一个。这也没事。空间不够,时间来凑。只要你保证自己家香火不断,代代有人,那祖坟冒青烟这种事早晚会发生在你的头上。一代生10个,和一代生1个但连生10代,效果是差不多的。
生娃这玩意,完全就是开盲盒,赌运气,是一个纯粹的概率抽奖游戏。北大爸+北大妈,同样可以生出一个据说成绩和倒数第二有很大差距的乖女儿。教育学博导都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换其他人上更不行。智商均值回归这东西,让我们在几十代这种短期跨度内,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你的智商低?没事,你孩子大概率是比你强的。他的智商高?没事,他孩子大概率是不如他的。
智商越高,交的智商遗产税就越多,孩子能拿到的智商遗产就越少。
遗传和环境究竟哪个更影响孩子
每种因素影响的程度仍是有价值的,因为这将影响人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当家长知道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影响,就会注意给孩子提供有助学习的环境。当家长知道孩子活跃好动是遗传的,就容易接纳孩子的特点,可以调节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的行为。
1.成熟
分解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困难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在一生当中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似乎是由环境促成,另一些则是由基因所设定的。比如,爬、走、跑是在特定年龄阶段按固定顺序发展的。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成熟”,即随着年龄增长,按生物遗传决定的顺序而出现生理变化和特定行为。这样的生理变化或行为发展不是习得的或来源于生活经验,而是天生的。受“成熟”机制所控制的行为,一般在人的机体发育完备后自然产生,不会提早,也很少推迟。
然而,环境因素会影响遗传的发育时间表。如果长期得不到适当的刺激,孩子的行为发育会推迟。在20世纪60年代一项对伊朗孤儿院孩子的调查显示,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身体锻炼的婴儿,学会坐和走路的年龄比一般儿童晚很多。尽管这样,他们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些行为的“成熟”。可见,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相反,如果在孩子某个行为“成熟”的阶段,家长能及时地提供恰到好处的刺激,孩子的行为发育会更快更好。比如,当孩子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发育到一定程度,孩子开始哑哑学语。当孩子发出第一个音以后,家长积极作出回应,并开始经常跟孩子交谈,孩子的语言发育就会比得不到父母及时应答的孩子快一些。当然,孩子的行为发展是以其生理发育为基础的,如果人为地使行为发育过于提前,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遗传与环境的合力除了影响成熟的时间、速率与方式,还影响孩子的很多品质。
2.生理特征
孩子的相貌、身高、发胖的可能性都是遗传的结果。寿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遗传决定的。但这些特定的趋势可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差异。比如,父母严重近视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就大,但如果严格注意用眼卫生和视力的保护,就有可能不近视。只是他们比没有近视遗传倾向的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保持良好视力。再比如,长寿世家的人大多活得长久,但如果某个人饮食状况和医疗保健条件很差,就很难长寿。
3.智力
研究者对遗传与智力的关系做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民族或种族的人智商的差异不是遗传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群体天生比别人更聪明或更愚笨。但在同一群体之中,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的证据发现在对领养儿童和孪生子的研究中,被领养的孩子尽管从出生的第一天就离开了亲生父母,但多年以后的智商测试显示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其亲生母亲的最为相近。而且有趣的是,年纪小的孩子智力测试分数与领养家庭的兄弟姐妹的更相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则与领养家庭的成员越来越不相关,反而更接近亲生父母的智力水平。一项对500名双胞胎的跟踪调查表明,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从婴儿期到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越来越相近;而异卵双胞胎则越来越不相像。可见,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强大的。但不是全能的。
在研究中发现,大约50%的智力差异是受遗传的影响,而另一半则与个人的经历有关。这个结论对帮助智力较低的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用各种方法帮助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和社会交往方面取得进步。一些实验证明,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智商分数差异可达到20~25分。
4.性格
人的性格很复杂,很难说清其形成过程是因遗传决定,还是受环境影响。但心理学家们发现,性格的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从1956年开始,美国的两个心理学家和一位儿科医生对133名孩子进行了从婴儿到成人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气质(temperament),即一个人对待他人和环境的基本风格,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其他研究也发现,与遗传因素最密切相关的性格特点有:活动水平、交往能力和羞怯、神经质的情绪反应等。也就是说,孩子好动、害羞或经常性歇斯底里等都主要受遗传影响。当然,环境的作用仍不可小觑。一个生性羞怯的孩子,能够在家长的耐心帮助下,渐渐对陌生的人和场景不感到害怕,并逐渐变得外向、勇敢、自然大方。
5.缺陷与疾病
许多生理缺陷和疾病是遗传的,比如唐氏综合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酗酒等都与遗传有关。虽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对治愈遗传性疾病越来越充满希望,但很多问题至今还无法解决。因此,预防疾病的遗传,努力做到优生优育是打算做父母的人应该注意的。
其它一些与遗传相关观点
性别:100%由父亲决定
妈妈基因是XX,爸爸基因是XY,孩子性别决定于第二个染色体是X还Y。而妈妈本身并没有染色体Y,换句话说,孩子的X别妈妈根本做没有了主,完全由爸爸一方决定。
智商:更多由决定于母亲
英国《X染色体的智力影响》一文指出X染色体的近千个基因中有4成在大脑里表达,这一比例远超Y染色体,简单说X染色体对于智力影响比Y染色体要大。
宝宝是男孩的话,决定智商的染色体X来源母亲,女孩的话染色体来源于父母其中一方的概率更一半。也就是说男孩的聪明与否完全取决于母亲,女孩聪明与否父母各占一半。
所以智力是有倾向性的,妈妈智商高比爸爸高,那么生出的孩子都会比爸爸聪明,并且如果儿女双全时,男孩会比女孩更聪明。因为男孩完全继承了母亲的智力遗传,而女孩子有一半来源于父亲。
另外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其它来源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以及孩子出生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的经历。
寿命与健康相关的基因更多来源于父亲
德国的科研人员认为,孩子的预期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的DNA。
科研人员观察了两组小鼠,第一组来自年轻雄性小鼠,第二组来自年老雄性小鼠。第一组出生的小鼠比第二组成长得更慢,并且晚2个月死亡。而这是哺乳动物间的共性,也就是说这实验的结论对于人类也是通用。
导致心脏病和中风发病的基因更多来源于Y染色体。也就说这类疾病会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并且父亲还会向自己的子女遗传精神分裂症。
性格:父亲的遗传占据更大作用
目前只是通过大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孩子的性格更接近于父亲。至于是由哪组基因决定性格,通过那段进行表达以及与性别的关系并没研究明确。
并且孩子越小这方面的表现越是明显。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就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活泼,有的孩子却非常内向害羞,而通常孩子性格上更接近于父亲。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后天的影响,父亲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目前普遍的观点是性格受后天的影响更为关键。
体型长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身高:父母基因各占35%,后天占30%
2、肤色:不取决于其中一方,而是平均中和若父母皮肤较黑,孩子绝不会白;若一方白一方黑,大体上会呈现 “中性”肤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况。
3、眼睛:大眼睛相对小眼睛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一方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会大一些。双眼皮相对单眼皮是显示遗传,黑色等深色眼球相对于浅色是显性遗传,长睫毛相对短睫毛是显性遗传的。
4、鼻子: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呈显性遗传。
5、耳朵:大耳朵相对于小耳朵是显性遗传。
6、肥胖:父母双方肥胖会使子女有53%的几率肥胖,如果一方肥胖,则会有40%的几率。
7、秃头:秃头只传给男子。父亲是秃头,遗传给儿子概率有50%,外公会25%的概率遗传给外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