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DISC视频剪辑俱乐部运营心得
最近与F34期武连超学长在运营“DISC视频剪辑俱乐部”;虽然我觉得俱乐部的定位与训练营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但在牛范训练营认证课上学到的知识还是可以应用上来的。
“DISC视频剪辑俱乐部”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俱乐部到底是不是训练营?从我对俱乐部的定位来看应该不是,那区别在哪呢?
第一,训练营应该是我们课堂的一个延伸。严格意义上讲。还是老师讲课,学员学习,这样的一个逻辑。而俱乐部里只有一个角色,就是会员。所有会员都是平等关系。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谁是讲师?谁是学生?是互相学习这样的逻辑。
第二,俱乐部和训练营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时间限制。训练营有明确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而俱乐部有明确的开始时间而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第三,训练营有明确的目标,训练营结束是否达到目标是一个考核点,而俱乐部没有训练营那么明确的目标。俱乐部比训练营训有更多的扩展空间和可操作性更强。
但是,两者在激发学员(会员)的投入方面是相通的。
结合牛范的四线一中心分析俱乐部运营的不足之处;
回顾一下什么是“四线一中心”,即以学员体验为中心,剧本化的故事线、持续化的感情戏、游戏化的任务线、多样化的输出线;这个是打造社群运营的基本逻辑。做社群之前一定要想清楚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社群?四线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多样化的输出线因为这是决定卖给谁的(谁关注谁购买)。
以学员体验为中心的重点在“体验”二字,提升学员参与度,增加学员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
剧本化的故事线,根据培训目标,以终为始,重新梳理培训议题,以“剧本”的方式将培训议题统一在一个故事中进行讲述,让学员在整个训练营过程中有种在故事中穿行的感觉。
持续化的感情线,借鉴“英雄之旅”模式,打造训练营,以“走出舒适区-找到支撑系统-自我突破-收获能力与眼界-回归初心”的思路,打造社群学习成长之旅“冒险开始-共启愿景-使众人行-初遇挑战-任务升级-工作难题-激励嘉许-沉淀经验-荣耀回归“。
游戏化的任务线,心流状态下效能最高,任务设置就是怎么把学习变成游戏,让学员进入心流状态;游戏能使人达到心流状态而工作不会,所以,社群训练营模式要学习借鉴游戏的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打造一条“关卡任务-完成任务-获得奖励-下一个任务-…”任务线路,增加学员的“沉没成本”,让学员欲罢不能。
多样化的输出线,告别传统培训只有签到、满意度调查等输出数据,而没有学员产出成果的尴尬状态,通过社群内记录每个学员的打卡、考试成绩、输出等多种形式,让培训结果看得见。不只看过程还要拿结果,输出不只是截屏,话筒交给大家,让大家把所学说出来—领导更关注自己的员工讲了什么,学员的时间是通过输出线来证明的,学员最在意的是付出的时间是否有价值。
俱乐部考虑到了以学员体验为中心和多样化的输出线,在其他几个方面还没想好好。首先,以学员体验为中心,那我们觉得我们做的是一个俱乐部,那学员体验是什么?我们把俱乐部作为一个产品,当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其实想到了很多,也结合之前参加的21天人际关系训练营的一些形式,比如请大咖等等等等。后来我们想。没有必要这么麻烦。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的MVP到底是什么?这就回到我们俱乐部最初的想法。海峰老师在他的公众号文章里边的说法。就是我们既然是作为讲师认证,我们每个人拿到的都是相同的4段视频。我们现在有将近5000个认证讲师,但如果我们都出去讲课是会很容易撞车的。那我们就在想,能不能针对于我讲的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视频呢。比如,我如果讲亲子关系的,我是不是歌曲可以截取一段,家有儿女啊,这样的视频。我如果要讲职场的时刻,那我是不是可以在现有的比较热的电视剧里边截取一些视频。跟这个你要针对的人群,比较相关的,那这样的话,视频会比较受欢迎。所以我我们觉得。如果我一年能提供100段这样的视频。我相信作为一个老师来讲,这个价值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我们一年365的会员费来说,我觉得这个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所以这就是我们的MVP。其他的再有任何的一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俱乐部的附加价值。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是考虑到以学员体验为中心的。而我觉得在这四线一中心这个里边我们是现做的好的,比较明确的是输出线,也就是说,我们剪辑出来的视频使用的位置(输出方式)。第1,那就是授课的时候可以使用。第2个位置,实际上是我们有很多人在写公众号,那其实这些视频是完全可以用在公众号里边来进行解读的。当然还有一种是现在类似于快手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我们进行“解析电视剧,学习DISC”这样的形式,来进行短视频解析。所以这个是考虑到我们的输出线。那其实其他别的,我觉得我们做的就不是很好。如果详细一点的话。结合我们俱乐部的特点,我觉得其实我们后续再考虑的就是游戏化的任务线。那剧本化的故事线和持续化的感情线,对于现在俱乐部来说还不是那么紧迫。
后续随着俱乐部的运营应该会应用更多牛范的方法,特申请复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