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认知觉醒》。前两日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朋友,也不知对方是否受用。
昨日读到《行动力》这一章,我又了很多想法。人们常说,道理都懂,可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如今获取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可谓毫不费力,甚至多数时候我们都处在信息过载中。看到好的内容,点赞收藏“一条龙”,但很可能再也不会打开它。遇到颇有共鸣的文章,截下其中几句受启发的句子,发个朋友圈,仿佛那些金玉良言已经帮我们铺好进步的路,我们只需回味它们的精辟之处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相信认谁也能看出问题所在了——知道和做到之间,最重要的是行动。懂的道理再多,可就是不愿照做,找各种主客观理由推脱,然后说自己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试问努力何在?行动何在?试都没试、动也不动,就缴械投降,然后说道理不过如此,继续摆烂下去。我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认知觉醒》中,作者用人脑运作的机制解释了行动为何至关重要。我们每一次尝试学习新东西,都是大脑中若干个本无关联的神经元互相建立联系的过程。更直接的形容来自《思维导图》的两位作者,他们把人脑建立新习惯的过程比做在一片丛林中开辟一条小路,一开始总是很难,需要不断清理杂草才能往前迈进,但走的次数多了,小路也就越发清晰起来。而单纯在脑中构想“开路”的过程,是远不可能真正得到一条小路的。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扶车把、踩脚蹬的动作一看就懂,但真正学会骑车还是要靠一遍又一遍练习。学习新知识、养成好的习惯,莫不如此。懂得道理再多,充其量只是自我感动,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说说我自己的体验。我自学弹吉他也有一年多了,像所有初学者一样,封闭和弦也是我绕不过的一道坎。“大横按”的手型违反人类手指的自然伸展状态,需要“拗”出一个刻意的动作,再巧妙发力,方能弹响。更进一步就是练习各种和弦转换,即让左手手指快速、流畅、自然地“拗”出不同形状。起初我看过不少教学视频、图书,照着练却收效甚微,拖拖拉拉一直没能拿下大横按。后来向一位亲友请教,他说先反复空练,让手指落到指板之前就确定好位置,空练就是在建立“肌肉记忆”,这样按下时才不会犹犹豫豫,才能一锤定音。按照他的方法,有一天晚上练习时,我像“傻瓜”一样,抬起手指——确定好手型——落下,这样反复做了100次有余。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变化,可是第二天我再拿起琴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竟然可以比以往顺利很多地按响F封闭和弦!看来我大脑中相关的神经元已经快要把“小路”建好了。按着这种思路,最近我开始慢慢练和弦转换,期待有所进步。
我自己的经验也说明,大量重复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在空练了100次后感觉不到进步转而放弃,那么我可能再难学会按封闭和弦了。有时候距离突破点可能只差一步,有时候可能处在学习的“平台期”,只要有持续的行动,这些难关都可以渡过。
回到行动力的重要性上来。“知道”和“做到”之间,只有依靠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大脑建立起从认知到行动的反馈闭环。所以,下次再感慨“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这一生”之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真正实践这些道理。动动嘴上功夫、点点收藏夹,空感叹而不行动,是不可能收获成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