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真的是个懒人来着,这本书断断续续看完了一个星期才动笔写这个,还是觉得再不写可能好多东西就忘了......然而...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之前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一句话,“满地都是钱,我们却抬头看月亮。”,此话出处和其他的我忘的精光也懒得去查,只是印象很深。月亮是高高在上需要仰望的,而六便士是英国面值最小的硬币,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是,六便士明显比看得见摸不着的月亮务实很多。
月亮是精神上的,六便士是物质上的。
这本书写作角度也很有趣啊,一个与整个故事都有关系的叙述者叙述出来的。我好久没看名著了,一时间还有点反应不过来。叙述者的话,一般都是作为旁观者,可是毛姆用的这个叙述者也或多或少的参与了故事,所以里面有一些作为叙述者本人的主观的思想,但是却并不代表毛姆这个作者的思想,这是我说的有趣的地方。
按传统编剧的角度,主角思特兰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英雄的形象,然后他应该去经历种种磨难与考验,最后找到了宿命中的女孩有一个完美圆满的结局。大多数电影电视小说都是这样的烂俗又习以为常的套路,可是这部小说却看的并不舒服,它也有套路,但是却没有圆满完美的结局,让人难受。
这本书的男主角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按正常的思维来讲就是个渣男,而且不可理喻,他抛弃了曾经稳定的工作与家庭独自去了一个地方专心画不被人理解的画,在一次病重被朋友救了之后还毫无愧疚的占了人家的房子和妻子,后来人家妻子还因他自杀,他流浪着,去了一个小岛,重新成了一个家,三年后病死,死前创作出了绝作却让人在他死后毁去。男主角叫斯特里克兰得。(名字我看完了两遍还不记得还是翻书才写在这里的,之后男主角名字为了我方便,在这篇文章里用斯克兰代替。)
男主角斯克兰本来拥有一个看上去和和美美的家庭,一个不算好但也绝对不差的工作,可是他却突然的安排好了一切悄悄的离开,过着贫困的生活画着卖不出去也不愿卖出去的画。这么巨大的改变仅仅是因为他说:“我想画画。”。听起来几乎是匪夷所思的。我当时看到这里,第一时间想的是......如果我到了中年,是不是也能有放下一切重新开始追逐的勇气......大概是没有吧,我应该放不下原本拥有的一切。可是,放不下的话,就注定被牵跘。放不下,又不想被挂住,到时候注定是不可兼得。只希望,未来能按自己的心意决断取舍吧。斯克兰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决断了自己的去从,在社会与家庭的种种牵跘下,很多时候人是身不由己的,从忠于自己来说,斯克兰没有做错什么,甚至他的勇气值得让人夸赞,但是斩断过去牵跘的代价却对他曾经的家庭太过无情了。我记得有句歌词唱的:“如果我俩再见都多余,不如竭尽全力无情。”也许,对于斯克兰来说,既然多余了,就不如果断一点。
斯克兰原本的那个家庭,太太是一个普普通通喜欢交际画家文人的家庭妇女,但是我看到后来,那位太太好像并不是真的乐于善于欣赏那些东西,她作为家庭妇女,也并不是深爱着她的丈夫斯克兰。她甚至都完全不知道枕边人一直渴望追求的是什么,在斯克兰离开落魄的时候,她自己开印刷厂重新回到了以前养尊处优的生活,却对斯克兰表现的是虚伪的悲悯。如此,不算是爱吧。这位太太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受欢迎的人,善良,也坚强,还善于交际。可是她与斯克兰之前一起生活过的日子是怎么回事?自欺欺人?又或许也有过爱?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多人都说想看穿一个人,可是说不定看穿的只是那个人许许多多假面中的一个而已,谁又能看穿谁呢?真正真诚的人也许存在吧,反正我自认并不真诚。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虚伪着。我有时候看到现在已经烂大街的“不忘初心”都觉得有点可笑,虚伪的假面太多了,当你突然醒悟,不想继续伪装的时候,你真的还找的到最开始的自己吗?为什么汪峰是中国摇滚教父啊?他的词里好多都是“迷茫”,这个词能引起共鸣,因为很多人,真的,已经找不到最开始的自己了。斯克兰那样的人,离经叛道,但是好歹他敢去追寻自己想要的,这么想,看到他无情渣男的部分,在骂人渣的同时也还是会羡慕一下的。
再说另一个小说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家庭,是......见鬼...我还是不记得名字。施特略夫和勃朗什,这也是一对夫妻。施特略夫在小说中是一个矮胖而且好脾气的画家,他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明明有超越大多数人的审美,却总是画着拙劣但是好卖钱的画。这个人是唯一一个欣赏斯克兰的画作的人,认为斯克兰如同莫奈等画家一样,只是暂时不被认可而已——事实也确实如此。而施特略夫又是个老好人,或者叫烂好人更适合,他总是对斯克兰特别友善,不管斯克兰是个多么让人讨厌多么气人,最后在斯克兰快病死时不顾妻子和斯克兰本人的强烈反对硬是给接自己家里好好照顾着,我觉得...最好的朋友,也不过如此了吧。最后勃朗什爱上了曾经她讨厌的斯克兰,把可怜的施特略夫踢出局,勃朗什在发现斯克兰要离开的时候几次自杀,最后看不过去的还是这个烂好人。施特略夫可能是整部小说最戏剧也最悲剧的一个人物了吧,无论是被踢还是爱妻自杀,其实真正受折磨的是他。幸而最后他还是有一个看起来体面的结局。
施特略夫这个角色我猜测应该是一个折射社会的角色,与斯克兰完全相反,大概就是刻意塑造出来与斯克兰对比的。他知道什么是好画呀,但就偏偏画俗气的能卖钱的画,他要赚钱,有抛不下的东西,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欣赏斯克兰的画,也对斯克兰这么个烂人照顾有加。斯克兰不为赚钱,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专注于自己的艺术。所以施特略夫到最后也没恨到采取什么报复措施的地步。如果把施特略夫单独拎出来写,也是可以写出一部喜剧的,一定很好笑,他的设定其实很像小丑——善良的小丑,但是善不善良谁会在意呢?看小丑是为了好笑的。在小说里,施特略夫的善良毫无意义,到最后甚至像“农夫与蛇”一样害了他自己。喜剧,其实都是悲剧啊。
再就是勃朗什这个角色,原本是作为施特略夫的爱妻出现的,她讨厌斯克兰这个人,却爱上了斯克兰,最后不惜用自杀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引起斯克兰的注意。有点不好理解为什么就突然喜欢了一个曾经讨厌的人吧,还喜欢的死心塌地傻不拉几倒贴着赶着上去,这就是所谓的主角光环(原本以为斯克兰矬到没有主角光环的傻了吧哈哈哈哈)。按理斯克兰这么一渣男也没什么理由让妹子不顾一切倒贴的,没钱也一点不体贴,可是斯克兰身上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吸引了勃朗什,当然这是我的感觉哈,自由吸引着每个被束缚着禁锢着的人。斯克兰对于勃朗什是特别的,她没见过这样一个孤注一掷的人。斯克兰当时对她也有兴趣,也许纯粹只是一个男人正常生理需求,不管如何,勃朗什很开心的踢出了施特略夫并憧憬着新生活。勃朗什自作多情了,斯克兰对她的感情不是爱,所以最后留给她的只有伤。一切都理所当然,勃朗什只是没看清自己的定位而已。如果这种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在网上一定会有两边在进行撕逼大战,一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骂这个女人真贱,一边站在女权主义上骂斯克兰始乱终弃,毕竟网友们是最关心世界和平的人呐。
最后一个我觉得有趣的角色是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我一直的不太明白他在小说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说是一个什么定位,他是因为斯克兰太太而认识到斯克兰的,并且几乎是和斯克兰聊天聊的最多的一个人。如果小说中没有这个人,其实对故事发展一点影响的没有,可是他偏偏又是唯一一个旁观了故事全过程的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定位叙述者,我姑且把他定义为好奇者,他有意无意的一直出现在斯克兰身边,应该是觉察到了斯克兰的不同而试图去了解他,他总是试图与斯克兰对话,其实就是好奇斯克兰想更多的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人吧。以上,是我的猜测,因为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独特的人,我也很乐意去了解他。
这么看下来我都啰啰嗦嗦的写了这么多了啊。整部小说看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信仰”这两个词,我不知道作者毛姆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但绝不会是和平时代,那个时代应该是不安的。为了不打脸我还去查了一下这本书出来的年代有什么大事,1919年出的书,那个时候,一战与巴黎和会刚结束。什么时代有什么作品,我猜对了。
我一直觉得,能把小说中所有人物写的没有一个是绝对的让人讨厌是一种本事,这部小说结束,仔细看下来,没有一个人物是让我讨厌的起来的,证明写出了人物的多方面性。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只是角度不同。恶和善一起在循环着,没有谁能被救赎也没有谁能救赎谁。我看到网上好多骂街的,也曾经想一腔热情的跟着去指责或者怎么样的,到最后都默默的删除了退出来,就算不对,他也有不对的道理,至少,我不应该看着那几分钟的短视频,谁谁谁发的一大段文字跟着像傻子一样的起哄。
存在即合理,虽然这句话我也不知道出自何处但是我坚信它是对的。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用腮呼吸的动物在沙漠不可能存在。搞不懂的事,也只是没有搞清楚原因而已。
最后再说关于自由,我看见有人穿一个白衬衫,上面印着大气的毛笔字“不自由毋宁死”,看着真是特别朋,但是想想去他娘的哪里有真正的自由啊,哪里都是乱七八糟的条条框框,也没见着谁真的豪气万丈的喊着这个去死了。自由就像公平一样,不存在绝对,因为是不合理的,如果真的绝对自由了,这个世界就可以玩儿蛋去了。
月亮啊,淡淡的反射着太阳的光,在黑夜里美的不可方物。可是登上月球,也不过是个坑坑洼洼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些东西,仰望着就够了,真正到达,谁知道会是什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