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首先介绍了一个大家都体验过或者有类似体验的场景:
例如减肥这件事情,一方面是你想拥有良好的身材,另一方面减肥本身行为需要你放弃一些舒适的处境,更多的美食,更多的安逸。 这两个方面像两个无形的皮筋拉扯着你,你偏向哪边就会往那个方向靠近,你会在这两股力量中摆荡,即使一开始你的决心很大,也许在这种“千秋式”的摆荡中耗尽自己的意志力,最终倒向了安逸的失败中。
这样的体验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自然我也很好奇作者会提出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与创造:
引起我写这篇文章大概就是我的反应就是“解决”这个两个字。
作者提出我们往往在“解决”的思维模式中,而要跳出“解决”思维的摆荡循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创造力”。
重要概念:
- 最小阻力之路。
举例解释:波士顿“牛径”(即牛走的路),牛从这头走到那头,肯定不会去翻越中间的山头而是循着最好走最短的路径走过去。- 创造力结构两大元素:
1. 对于想创造的成就明确的愿景——强大的拉力,驱动行动。
2. 对现状清楚的认识——通过与愿景之间的落差驱动。
重要推论:
- 第一,结构决定行为,所有的能量沿着最小阻力之路进行。
(人从大厦的60层去到对面大厦,不能直接空中走过去而是需要通过电梯下楼再上去。)
- 第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小阻力之路牵引我们回到原点,就像荡秋千一样,觉得自己来来去去,却并没有进步。
- 第三,在创造过程中,最小阻力之路牵引着我们不断达到理想愿景,遵循最小阻力之路我们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解决问题、去改变和创造的不同在于,前者专注于不想要的事情上,而创造专注于真正想要的结果上。
咋一看好像是醒目的方法论,揭示我们惯常的“解决”思维不如“创造力”思维有力有效。但我好像还是没有感受到力量所在——
“解决”结构不也有这样两大元素吗?
1. 对于想解决的问题明确的愿景
2. 对现状清楚的认识
文章继续又提到了波士顿“牛径”的例子,如果说解决问题的思维,那么可能是要之行不断想着如何翻越山头而不是创造性地开辟小路。然而,这样的例子并没有打动我,第一,拿减肥这个事情来说,它既可以看做是“问题”,也可以看做是要创造的“愿景”。解决问题在一定深度上便成为了强烈的愿景——“程度上的区别”,以此会在意志力上有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我认为作者想明确的是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对待事情只是把它们当作普通程度的问题,而没有当作创造性的愿景。解决问题的态度,往往会有避重就轻,常常是顺应当前环境避免冲突,把问题缓和了似乎就达成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思维是我们的态度才是成功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当确定了态度后,注意力会放在事情的结果上,此时的意志力会完全超越解决思维的高度,而去超越战胜那个“千秋”摆荡的循环,获得自己所要的结果,达成愿景。
结语:
我的总结是,任何一个事情,我们总会遇到多多少少的阻力,这时候我们需要与之抗衡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来源我们本身解决和创造的力量,还有我们相应的意志力。创造本身更加形而上或者说更加阳春白雪会带来更强大的意志力,使得这样的阻力似乎变得更小。而在日常中我们要做的是:首先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做出谨慎坚毅的选择,在每一次微小的选择里,用这样的意志力来告诉自己更积极的方向,并,立即行动。(比如我愿景成为知识服务者,那么我在选择是否刷手机还是总结本文时,选择写下来;在选择是否分享出来还是怕丢脸,我选择分享。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