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想法读书•写作•遇见
【答书友问】能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吗?跨学科交流的误区

【答书友问】能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吗?跨学科交流的误区

作者: 燕子肥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1:32 被阅读6次

    读书群里最近在讨论加缪,一位书友的问我:

    “我的外国文学老师曾告诫我说,千万不要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也不要用哲学来解构文学,不同专业的跨学科属性更多体现在新兴专业上,对于传统的专业需要重视其专业门槛,各自厘清。

    “谈文学就是谈文学,哲学就是哲学。以文学评论的载体来对哲学思辨展开自我缝合的讨论是相当“不专业”的事。

    “回到加缪身上,我认为,如果以文学视角来看,我们应该讨论的是他的某几部作品而不是他本身,因为他不是文学家(或者说不仅仅是)。

    “请问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一答。

    一、基本判断

    首先,在事实和逻辑层面理清一些东西。

    第一,加缪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文学大家,还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如果以文学视角看,更应该将他本身跟其作品结合起来分析,因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往往蕴含着解读其作品的钥匙。

    第三,既然加缪可以用文学的载体来对表现他的哲学思辨,我们自然也可以用文学评论的载体来对其哲学思辨进行讨论。

    第四,中国古代的《诗经》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大力提倡也跨学科四维。古今中外,跨界思维向来就是受到推崇的。

    就学科发展而言,不只是新兴专业,传统专业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其他专业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引入统计学的方法,就有了词频分析,甚至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方向,计量语言学。

    第五,哲学思潮本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会反映在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中。比如后现代思潮,就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像《寒冬夜行人》这样的作品,分析其创作手法,其实就已经是在讨论哲学问题。对这本书的研究,正是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以及用哲学来解构文学。

    如此,足以将这位书友以及他的老师“批判一番”。

    二、语境的重要性

    但我认为,仅仅如此,并不能真正帮助他解决困惑。事后回去再一琢磨,他还是会想,老师说的好像还是有道理啊。

    理解一种观点的正确之处,往往比挑它的毛病重要得多。唯有理解的基础上批判,这种批判方能深刻。

    想要理解一种观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察它的语境,而不能仅从表面的文字出发。

    举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很多人批评马克思主义,张口就是,马克思本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言下之意,马克思自己都不信马克思主义,你们还被他忽悠,是不是傻。

    这个想法有事实依据吗?有,因为马克思的确说过,“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么说的呢?

    原来在马克思晚年,欧洲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流行一种论调,叫做“经济决定论”。这种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将经济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因素的作用。

    但马克思本人其实是反对这种解读的,在这种背景下,他在评论某个法国团体的文章时说:“在他们的意义上,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现在我们发现,这句话非但不能说明马克思不相信自己的理论,反而是马克思捍卫自己理论的有力证明。

    这就是语境的重要性。

    三、再来两个例子

    意识到语境很重要之后,我对别人的观点提出反对的频率就降低了。相反,尝试为别人补充、注解的时候会变多。

    在我看来,很多争论都是不必要的,双方吵来吵去,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但凡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语境去理解对方,我也就懒得反对了(除非对方不长眼,自己找上门来喷我)。

    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朋友不明白这个道理。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聊了聊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对长篇大段划线的习惯进行了批评。

    不出所料,果然就有划线党过来发表意见。

    【答书友问】能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吗?跨学科交流的误区

    书友一号表示,自己更喜欢多划线。好像跟我的观点不一致,我会反驳吗?

    不会。因为我知道,他讲的跟我讲的就是一回事。

    我说:而划线,侧重的则是对原文重点的把握。

    他说:这里一点,那里一下,勾勒文章的结构,脉络就会清晰。

    我说:这些动笔墨的阅读手段真正发挥作用,都是在重复阅读的时候。

    他说:同时还可以上下对比阅读,转换人物视角代入,特别适合重读时。

    我说:让划线者不划线了,的确是有效果,但划线者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帮助划线者对重点进行提炼、整理与重构,才算是完成对原书内容的理解,才是治本。

    他说:不划线,没看懂,依然找不到重点。

    这叫举反对票吗?这明明是帮我义务宣讲啊。

    典型的阅读不认真,连我批评划线的语境都没搞清楚。我强调的是,面对一本欣赏起来不那么容易的书,不要因为理解的焦虑而盲目大段划线,从提升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依靠划线就可以完成对全篇重点的勾勒,那很好啊,这么做就行了。

    【答书友问】能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吗?跨学科交流的误区

    书友二号表示,喜欢就划下来,整段整页划。这回跟我的观点冲突了吧,我会反驳吗?

    还是不会。因为这是更典型的语境差异。

    我全篇文章的读书方法,都是基于一个前提:读书的目的(至少目的之一)是要读懂这本书,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东西,然后批判吸收。

    但是读书还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找些金句欣赏,为了消磨时间,甚至只是为了装装样子……

    书只是一种商品,消费者为了合理合法的目的,爱怎么使用就怎么使用。只要高兴,买本书当涂鸦本用都行,撕着玩也行。

    虽然我爱书,但是崔永元要是拿刘震云的书来擦屁股泄愤,那我也是理解的。

    既然读书目的跟重点没关系,读书方法自然也不必跟重点挂钩咯。在他的语境下,整段整页划线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我自然也不去驳他。

    四、重新审视

    现在回过头来,看本文一开始那位老师的观点,能找到理解他的语境吗?

    可以。我想,至少在基础教学任务中,比如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老师这么说就是成立的。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个金句很有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同样的道理,自己专业学科的基础都没打牢,还谈什么跨学科呢?

    即便最上乘的武学讲究“无招胜有招”,但习武入门的时候,也得一招一式从基本功练起。武学修为到了张无忌的水平,张三丰传他太极剑,也要按招式演练,再让他忘掉,而不是只传心法就了事。何况我们平凡人?

    金庸作品全集(新修版全36册)金庸

    他山之石的确可以攻玉,可那也得是璞玉和坚石。要是往沙子里面掺沙子,那还是一盘散沙。

    因此,那位老师对学生这么讲,也不能算错,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

    以前我的哲学课老师曾经就布置过一篇作业,写福柯《什么是启蒙》的读后感,这当然是要写对哲学问题的思考。要是按文学作品的书评来写,能不被批评吗?

    五、思考时间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本文读者思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请问你如何看待孔子三次回答不一样?

    A、孔子自己也没有想清楚。

    B、孔子给喜欢的学生开小灶,对别人就敷衍。

    C、其他____________。

    ————————————

    作者简介:燕辞归,读书社群交流模式的探索者,与书友答疑解惑切磋交流的爱好者,踏实阅读原文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提倡者。加群交流请私信。

    关于读书,你什么都可以问!

    我,挑我会的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书友问】能以文学的眼光来介入哲学吗?跨学科交流的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uc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