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寻找人生的“标准答案”
小的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别人问我秘诀是什么,我会回答,向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思维不断靠近。
可是后来我慌乱了,因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有多种解法,AB方法都可以解答,那我应该选什么?我没有感受,或者没有强烈的感受,我一直期待有一个人可以像参考书一样,给我一个权威的答案。然而,并没有这样的人存在。
长久以来,这成为我的焦虑。我开始把别人的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把别人的追求当成自己的追求。
于是,自信、定力、坚定、气场……这些词永远剔除在我的自我评价清单里面。因为,这些词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它们都指向了“自我认识”,因为有了深刻的自我认识,才能在任何时候把握住自己的节奏,于是才会有自信、定力、坚定、气场这些美好的优点。而在自我认识的学习中,我好像永远都是一名菜鸟
而《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我是被溺爱的孩子,就是小时候别人眼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回到家饭菜永远热好等着我,出门的行李永远被打点好,晚上超过九点钟回家会惹来一顿骂,父母替我安排好一切,只要求我回报一个“好成绩”。被溺爱的孩子没有自我探索的空间,把父母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久而久就没有了自我,他们在意他人的眼光,习惯在别人的定义寻找答案,因而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的感受,挫折商低。
长大以后,我去到外地读大学,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会有人帮我收拾好的”,但是我发现生活过的一团糟,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会有人帮我解决问题的”,但是我发现我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强烈的无助感和孤单感挥之不去。在面对很多事物上,我试图寻找标准答案,却发现生活没有“参考书”,我需要自己建立三观,自己分析问题,但是我却没有自己的想法,因而陷入深深的自卑。
毫无疑问,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对人的一生印象潜在而巨大,但是却不能成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理由。在成长的道路中,我一直努力走出性格带来的缺陷,摸索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经历挫折,从挫折中爬起来,另一种是阅读。
如果十年后的自己,必须要感谢十年前的我做了什么,那一定是阅读。感谢自己坚持在阅读的道路上,感谢阅读带给我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拥有宝贵的自我感受和人生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