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在WYN里看了《你不是潘金莲,可是没人会相信》,关于标签的讨论,让身为90后的我想起了许多关于标签的故事。
00:00a.m 宿舍楼上的灯光在一声哨声吹响后一一熄灭,我点亮安静的台灯,在房间里撑开一角黑暗。打开手机,点开被埋没在角落里的QQ,尽管图标背景是白色的对比色,但还是有掩饰不住的黯淡。
10年前,我也曾这样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黑白屏幕的小灵通,绞尽脑汁地在编辑着自己的个性签名,尝试着各种符号,再一遍遍地拼接,乐此不疲。一个“好看的”个性签名似乎比拿年级第一更有吸引力。此外,还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就是QQ面板上一行行点亮的图标以及那,长长的刘海。冒着生命危险,五年级的我在理发店里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拉直头发,只为了得到那个女生的青睐。那时候我的爱情观很简单,就是拥有一段“奋不顾身”的爱情。但好景不长,第一天上学便被主任拉到办公室,勒令我叫家长领我回去“整改形象”。于是,绕了一圈的我又回到了原点,理发师还给我最初的圆寸。回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滑稽地像一个童话故事里的小丑。但心中暗想,自己也不算很亏,至少让她看到我自以为最帅的一面。因为被抓时恰好在她们教室外面的走廊,也恰好她,坐在靠窗的位置。
虽然后来少不了的是家里的责骂,和“躲躲藏藏”的不敢让她看到的日子,但还是快乐地快乐着。
那段日子,似乎没有以后,就那样简单地大笑着,奔跑着。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大喊着立志要做一个大人眼中的坏学生,因为这样会让女生觉得很“酷”。我们就这样我行我素,尽管被贴上了“叛逆”、“垮掉的一代”这样的社会标签,我们依然是引以为荣。因为我们成功地走到大人们的对立面,让腐朽的他们正视闪亮的自己。
年少的荒唐似乎是日后感动的资本,而且这资本不能再生。
“年少的时光总是晃,用大把时间彷徨,用几个瞬间成长。”那时,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漫无目的,也不需要目的,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无限的可能。但是在一次次的挫折里,我们迅速地成长,而成长地代价,就是接受社会价值的改造,舍弃本有的纯真。
第一次,看着她转身离开的背影,无能为力,泪如决堤;
第一次,高考失利,责备排山倒海,但你据理力争,认为成绩不代表一切。
第一次,在别人拿到offer自己却毫无进展时,彷徨无助,心生气馁。
第一次,...
在每一个第一次背后,我们都笑着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依然是我。但我真的还是我吗?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朋友圈里充斥的不再是从前那些优美的词句或简单的心情,而是名牌包包、出国旅游、贵重的生日礼物。此时此刻,我才发现,在这偌大的世界里,没有我小小的容身之地,甚至容不下我那点小小的心情。因为它是那样的卑微,卑微到连诉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90后不再是“90后”了,那些“非主流”、“叛逆”、“垮掉的一代”的标签随着岁月,渐渐像手机里QQ的图标一样,黯淡下去。我们都接受了这个我们曾经讨厌想要改造的世界,向这个世界做出了妥协。那个在《青春》里调侃自己“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的韩寒,也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轻轻地对过去的自己,说声告别。
这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悲哀。但生于这个时代,就必须承受这一切。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成功,在朋友圈里晒着他们的成就,是否你也会急着套上这种模式,做一个“成功”的人。这种近乎刻板的“成功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趋之若鹜模仿着。
回首过往,我们的离经叛道终究是在现实面前选择了臣服,90后也不再是一个闪闪发光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称谓。有句话说:每个人都要和不同阶段的自己挥手告别。可我还是想葆有那个最初的自己,尽管前方的路,满途荆棘。
但愿这路上还有你与我共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