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网上有这样的习惯性说法:贫穷,所以大人必须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现象;政府解决不了贫穷问题,所以政府负主责。此前,我也将留守和贫穷联系在一起,但毕节惨案让我对这一视角有了怀疑。
首先,贫穷不是儿童自杀的主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双双离家的父母,是中国人养育孩子的奇怪方式。即,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孩子就是不跟在父母身边。
其次,虽然留守儿童现象让人心痛,但也别无限放大它的可怕。实际上,我们一代代人早就习惯了这种养育方式。我见到的无数案例中,就算父母不需要去外地打工,但父母仍有各种选择,让孩子和自己分离。譬如给老人养。
必须知道的是,孩子越小,越需要稳定有质量的爱,不断地变换养育者,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折磨。不管老人对孩子多好,这都意味着孩子遭遇了被抛弃的经历。再次,也许是最重要的,即便孩子身边有养育者,养育者对孩子的方式也有种种问题。
我讲讲我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真能说明很多问题:
我是在河北农村长大,1974年出生,我们那儿的习惯是,壮劳力如父母去地里干活拿工分养家,老人带孩子。但我们和爷爷奶奶关系很差,于是我妈一狠心,就不去地里干活,自己带孩子了。这应该是我们那个村绝无仅有的事情,因此妈妈遭到很多白眼。其中习惯性的思维是,去地里干活挣钱,比带孩子重要多了。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要跟妈妈长到三岁,而且妈妈的爱要有质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虽然我妈妈的养育方式也有很多问题,而且她自己有严重的抑郁症,但至少,我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其实,老人不给年轻父母带孩子的事在村里多着呢,那么,其他父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把刚生下来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边做一些防护,防止孩子从炕上掉下来,然后父母去地里干活。对婴儿来讲,这是极其可怕的经历。我通过咨询发现,对于婴儿来讲,如果身边没有人陪着,那意味着,他时刻都处于地狱中,甚至,他时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用稍理性的话来说,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
我想,杀死毕节那一家四个孩子的,就是这种绝境吧。虽然老师和社会对他们有回应,但那无法替代父母的。母亲消失了,父亲电话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们心中从婴儿期就一直活在这种绝境中,他们受够了。
为什么要让孩子处于这种绝境中?为什么必须去打工?我想,比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这个国家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我们总说,东方文化更重视家庭,这种重视体现在哪儿了?或许,主要是体现在裙带关系上,即,家庭是用来构建权力关系,以便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至于爱,不重要。
对于贫穷,我有深刻记忆,最穷的时候,家里连买火柴的钱都没了。虽然在这样贫穷的家庭长大,但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卑。读大学时,每次助学金都有我的份,但我在北京的一个朋友对我说: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因为自己是农村来的而有一点点自卑?
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以导致一定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爱是无形无质的东西,相对于它,我们社会,更在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有调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农村里的壮劳力出来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上班,亿万富豪们也多在拼命,但是,我们真的要去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我常有这样的想象——或许,大多数人中国人都是孤岛一般,只能用脑袋和语言与别人建立一些可怜的链接,而感觉和情感,或者简单说是心,是关闭着的。每个孤岛,都是在严重缺乏回应的家庭中长大,我们也由此构建缺乏回应的社会与国家。等我们做了父母,又将“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传给了自己孩子。
大人一旦关上了心,就可以像没事人一样活着,将生命延续下去。但孩子,他们的心还没有关上,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直接会杀死他们。
-------------------------------------------------------------------------------------------------------出自武志红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