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当是师生心灵的约会,我深有感触,也非常认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心灵要与学生的心灵擦出火花,要触动到他们的内心,教育才会发挥作用。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这一点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短,没有感情基础,却要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对他的内心产生触动甚至一辈子的影响。虽然难,但我想我还是有一些体会可以分享的。
那一年,我虽未获评优秀教师,但是得到过几次来自学生的褒奖。
有一次南区劳动后,和同学们一起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有个女孩,南武中学高一的,后来还加了微信。她说了一段话让我一直难以忘怀:“老师,我觉得您给我的感觉是,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我觉得您和我们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让人觉得很舒服。”我只能用一句:“是吗?”加个微笑回答她。还有一次,是本学期开学初,六中高二2班《树林考察》汇报课结束后,三个女孩,围着我,其中一位和我分享了她的心情:“老师,我觉得您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您不会把课堂局限在一个框框里面,不是仅仅教我们那些书本上才有的东西,您教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这样很好。”还有一位女生哭了,因为我快下课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我告诉他们,高二了,快要高三了,千万不要被课本和试卷湮没了自己,变得麻木不仁,要做一个有觉知的人,要有意识地活着。因为那天的汇报课成果不佳,加上我又将做得比较好的1班的情况与他们进行了分享,学生有些沮丧。后来,我将四个组的汇报告一个个翻出来,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怎么做等等。因此,这一次课可以说是“唤醒”了某些人,哭的那位女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三个人之中的另一位女生一直没有说话,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们,若有所思。
这样的案例不是每一天都会有的,而且其中愿意和我分享的多为女生,还有一部分同学会问我要QQ,一位五年前来学农的省实的女生,现在在美国留学,过年过节都会送来问候,还从大洋彼岸寄来了明信片给我。我还记得我刚毕业的那一年,有一次带了一个班在鱼塘边清理杂草,中途休息的时候,几个小女生围着我,帮我清理裤腿上的三叶鬼针草的小刺头。想到这些,我都会忍不住眼眶发热。
我知道,之所以会有这些感动,首先在于学生们感情的纯真。当他们带着一颗纯纯的心,满怀期待地来到基地,作为基地的老师,我们能给他们什么,我们给了他们什么?面对一个从未谋面过的老师,面对从未使用过的劳动工具,他们的羞涩、内敛甚至有时不同以往的乖戾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刚来的时候,有经验的同事会告诉我,上课前要树立权威形象,不要被一帮“小屁孩”牵着鼻子走,我试过,但总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课堂氛围。于是,我依然我行我素,灿烂的笑容、真诚的分享、平等的交流、饱满的热情,我甚至会用自己干过的糗事做案例和学生讨论,我也会泪流不止地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短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一种某种意义上的“优势”,因为不用顾及太多(有没有发现有时我们对陌生人更容易敞开胸怀?)。我尽我所能地给予、陪伴,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为了成为更好的老师、更好的协作者,我在周末参加帮助自我成长和能够助力教学的工作坊,认识更多更优秀的人,开拓自己的眼界。回到基地的课堂中,我将我最新的学习成果、感悟和学生分享,在课堂中与学生彼此成就。这个时候,是不是优秀教师对我而言一点儿都不重要,从学生的眼睛里、言语中,我得到了最高的褒奖,我有一种“恋爱”的感觉,我能感受到心灵与心灵的触碰,灵魂与灵魂的交流,这足以满足我一个基地教师对于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