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里头把“もののあわれ【物の哀れ】”译为“幽情”,还算舒坦。直译为“物哀”在我看来实在懒惰,莫名其妙。“xx的作品体现了物哀之美”、“日本传统文化中物哀精神的体现”等说法十分常见,我觉得只是一种公式化的术语,难以卒读。
“这部电影很治愈”、“这人很KY”,这些句子也令我心发狂。有次逛论坛,看到有人说“这人肯定是s级的ky”,迅速退出。
我知道ky是“空気が読めない”的意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一句日语缩略为两个罗马字母用在中文语境里。
《日本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里提到“鬼畜英美”,想起以前见过“鬼畜素材”、“鬼畜视频”,觉得是时候查一下“鬼畜”的意思了。《汉语大词典》没有收这个词,百度百科介绍为:“鬼畜(きちく)是一个日文直译词汇。指佛教世界里六道中沦落饿鬼道和畜生道并称简略之后所形成的词语。形容做残忍事情的人、鬼畜样的人。”“鬼畜一词在ACGN爱好者中也代指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段节奏配合音画同步率极高的一类视频。”
本义和引申义差得也有点远呐。我这种没文化又不懂黑话的人看到这样的词语就像得了失读症:每一个字我都认识,却不懂它们是什么意思。
我并不是完全排斥日语词汇,毕竟有的已经分不出来到底是日语词还是汉语词了。有的虽未规定为汉语词语,但我也挺喜欢,比如“泪目”,现代汉语有这种造词法。
也许不只是流行在特定圈子中的汉读日语词,是整个ACG皆令我惶恐。
以前在日语系的时候,别人一听说我是学日语的,就问我是不是很喜欢看动漫,而后开启关于火影、柯南或者海贼王的话题。我则陷入尴尬的境地,聊宫崎骏都显得老土了,我若说我不喜欢也不大看动漫仿佛意味着我根本不能算是日语系的,即使是也一定学艺不精。我碰到过不少寒暄时喜欢蹦一两句日语的人,他们或许是在向我表示友好,但我有时候会觉得很累。
![](https://img.haomeiwen.com/i6339787/747adfe047f0fdc4.png)
教我们当代文学的凉老师不止一次说:我不知道感动我的作品还能不能感动你们,我觉得我离我的学生越来越远。像你们都是看动漫长大的……
我不是。我小时候,动画片只看过哪吒和孙悟空,记性又差,连片名都想不起来了。日本动画片,上大学后开始接触,宫崎骏和今敏导演的比较喜欢,《编舟记》也看完了,像《冰菓》《日常》之类的,看一两集就无法忍受了。
我至少知道了一点,我不喜欢看主要讲青春期恋爱故事的片子。《你的名字》、《致青春》、《七月与安生》,无论口碑多好、票房多高,我也不会去看。除非是工作,不然我的业余兴趣里绝对容不下它们。
小学三年级时,看过一本漫画,大概是坐时光机穿越回去观察爱因斯坦的一生。高中时,班里有同学喜欢《长恨歌》的漫画,也借来观瞻过,可惜毫不为其所动。此外,似乎就与漫画绝缘了。
游戏,小学时玩过连连看,中学时玩过超级玛丽、炸弹超人和斗地主,上大学以后就完全没有玩游戏的兴致。出去实践,其他成员玩狼人杀、玩纸牌,我一般都是自己休息去了。我知道,这样显得不合群,但总觉得还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
室友说: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里,听小语种的看不起听英文的,听英文的看不起听粤语的,听粤语的看不起听华语的。听欧美的看不起听日韩的,听日韩的看不起听港台的,听港台的看不起听内地的。……
当时我脑海里还回响着《哭砂》,我大概是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了。我通常只听舒缓的音乐,无论什么类型,元素一多、节奏一快,我就头疼。
记得中学的时候老师曾说:我们这地方比北上广落后了二三十年。
我觉得这是个理由,我起码有18年生活在比我的同龄人所引领的社会潮流落后二三十年的世界里,所以我对不由我定义的这个时代感到疏离也是很合理的。
我初一的时候最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初三喜欢读泰戈尔,之后也看过几本其他流派的书。直到现在,我可以说,最能打动我的文学依旧是现实主义的,即使整个20世纪现代派一统天下。这么说显得自己格调很低啊,别人都在谈论卡夫卡、乔伊斯、萨特……
没办法,并不是你觉得什么东西更流行或者更高级你就能对它产生更特别的感情。凉老师说:文学的世界有很多种,你能进入哪一种,不能勉强,这可能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的,和你的星座血型成长环境都有关系。
渠神说:“人不能只活在此世。”感觉得到了一点安慰。
身边的朋友评价我:也不能说古板,就是很规矩。(潜台词:如果我们不是朋友,那么你很可能是古板的。)
如果以现在为原点往回推,大概有的人是真的一出生就三十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