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活着”,而什么是“生活”?
吃饭,喝水,呼吸,睡觉,是活着。追随,寻找,领悟,无论是否受伤,都奋不顾身地爱与被爱,才算是生活。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台湾作家三毛这样说。
1972年2月,一本地理杂志上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文章,让她做了一个旁人看来莫名其妙的决定——去那儿定居。“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一片陌生的大地。”
1973年,她从绿意盎然的台湾,奔赴黄沙遍地的撒哈拉大漠,一个叫荷西的男人追随她而来。从那时起,她起了个笔名,叫三毛。
三毛从小敏感内向,青春期一度患过自闭症。撒哈拉生活却让忧郁女青年三毛彻底释放了生命力。
爱情给予她勇气。结婚没有礼服没关系,她转头看看荷西穿着的深蓝色衬衣,挑选了一件淡蓝色的长裙。没有花,她就拿一把香菜别在头发上。没有车,她就与荷西牵着手穿越沙漠。她就是最幸福的新娘。
慢下来,给自己一个空间荒芜的沙漠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去垃圾场捡旧轮胎,深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上面插上一丛野地荆棘。她捡来铁皮和玻璃,让荷西做了一盏风灯。从家徒四壁到温馨居所,重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两人心血来潮,去沙漠里找化石,结果荷西掉到泥潭里,三毛好不容易呼救引来三个男人,还对她图谋不轨,开着卡车追她。最后虎口脱险,三毛把衣服撕烂结成绳索,才救出奄奄一息的荷西。
她也不忘用自己的热情感染他人。撒哈拉沙漠封建保守,三毛做医生,给周围的年轻妇女开课,把醉汉送回军营,在狂风天不惜跑得很远给陌生的少年送水……
正如毕淑敏所言,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却可以扩展它的广度和深度。三毛用无与伦比的乐观精神,适应了撒哈拉的环境。撒哈拉也成就了三毛。
那六年,是她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她以一个行者的姿态打动了千万人。“三毛热”从宝岛台湾,燃到了整个华人世界,直至今日。
有人说,三毛最动人之处,在于她身上寄托着很多人浪漫漂泊的梦想,以及身体力行实现梦想的勇气。
太多人的人生都在奋不顾身地往前冲。我们担心一旦停下,就会前途难卜,满盘皆输。而我们的内心,又在怀念浪迹天涯,爱人相伴的生活方式。
就像梭罗所言,再没有人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找个时间,停下手边的忙碌,找一个自由的所在,静静与爱人、与家人、与自己相处,对于太多人而言,这便是浮躁生活中,最触手可及的幸福。
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有个职场妈妈是这样回答的:
在日常生活里,我是妻子,是母亲,是员工,是要叫老公起床的闹钟,是帮忙写孩子班级博客的热心家长,是与客户沟通与老板斡旋还要坚持做自媒体的工作狂,还是会嘘寒问暖的好女儿好媳妇。
而车里安静的15分钟,什么都不做只是放空,为我争取了一口喘息的时间,让我还能继续鼓起勇气,坚持到下一次喘息的时刻。
我身边的伙伴们有个公开的小秘密。
无论多忙,每逢周六日她们都会抽空去咖啡店或者小公园呆一会,什么也不干,就静静地发会呆,看看新开的花和天上的云。
有条件的,会在休年假时尽量安排2到3天找个安静的地方,挑间满意的民宿,在阳光里睡醒,听山间的鸟鸣,安心做回自己。
每次回来后,之前那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她们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精神饱满,笑容满满的脸。
在快节奏生活中,忙里偷闲,偶然慢下来,留点时间给自己,是对自己最好的富养,也让我们重整旗鼓,继续生活。
慢下来,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等一等自己,也等一等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