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班所处位置非常优越。两条河流交汇于此,均发源于逶迤雄壮的五岭山脉。放眼望去,近处是稍矮的山丘,广阔的平原。远处是巨大的高山,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如若天晴,便可以欣赏夕阳西下;如若下雨,便可欣赏云与雾的交锋;如若阴天,便苍茫一片。班级正面朝着森林公园,树木参天,郁郁苍苍。我们头顶一片天,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如果你觉得美,美就在身边。
适逢连绵的秋雨关照了几天,忽而猛烈,忽而温柔,窗外成了一片雾的世界,云的海洋,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把他们聚在一起,又不断地拉扯。此情此景,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这么美的景色,学生看到了嘛?如果他们看到了,他们能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独立登上高楼用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准备作写作素材。
课前,八百里加急把学生召唤在教室,认真观察窗外高山的雾八分钟。学生可来劲了,凑到窗户旁,占好位置,对着雾指。有些同学为了寻找观察点,走到教室外面四处寻觅。学生大概很少认真地看雾,更没有这么多人观雾的经历,连连发出惊叹。观察结束后,就要求些写自己所见所想,我把拍摄的图片到了电脑上,以供学生参考。刚开始,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很多人还在思躇。过了一会儿,写字的声音便清晰可听,大家慢慢地沉浸在文字之中。有些靠近窗外的同学停下笔,朝窗外望几眼又继续写。
几个呆头呆脑的,平时不会写文章的学生,左顾右盼,用笔不断地敲打着头,皱着眉头,露出难为的表情。我笑着说:需要帮助嘛?小A回答:需要。我把他带到窗户旁边,先让他静静看着窗外两分钟,然后我在背后引导它: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雾”
“还有什么”
“山,田野,房子,树木,云”
“雾是什么颜色?”
“有点白,有点灰,有点黑,灰黑的感觉”
“平常的雾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平常的雾只是一点点,今天很多,感觉到处都是?”
接着我又几个问题:雾像什么呢?雾和其他景物又有什么联系?如果你走进雾里面去会有什么发现?再过一会儿,雾️会是怎样呢?每问一个问题,他也能仔细思考慢慢地回答。我说:“把我们刚刚的谈话整理一下就是一篇文章了”,小A满足地回到了座位上。他明显静心多了,低着头慢慢地写着。时间快到了,我笑着说:可以停笔了。没想到我听到的是一片惊讶:没写完,还有很多要写。大家看到小A神奇地获得了灵感,有几个同学要求到窗户旁找灵感,要我引导一下。回到座位后都有如神助般可以动笔了。我戏称:真是个有灵感的窗户。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我故意又说:别写了,时间到。他们还不愿停笔,纷纷请求加时间。我笑着说:平常写文章都抓狂,今天怎么刹不住车了。大家抢着说:今天有感觉了。还有一个声音我听得特别清晰:今天,我开窍了。开窍,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
我慢慢地巡视,本来就写一小段,有的同学已经写好一篇文章了。因为还要展示,我不得不让所有人停笔,而绝大部分同学还意犹未尽。我先展示了一位近期称自己"开窍的学生",因为之前随笔本都无法动笔,最近却又很多的文字产出,听我范读完文章,大家啧啧称赞,赢得了掌声。他自己也觉得第一次写文章有这么美妙的灵感。
小A也写完了,他的文章虽然有点不同,但是很有想像力,尤其是:雾像火车,雾拥抱着山,还戏称雾为雾兄,很有灵气。范读完他的文章后,小A非常开心,以前他看到作文就头疼,作文都写不够字数,短短地时间内写了几百字了。令人惊喜地是,每周的随笔本他都很认真地写,由之前的几段到一大版。
我经常告诉学生老师不会教作文,但我文章写得还可以。写文章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因为考试要写作文,很多老师和学生便因为要得一个高分,使劲地琢磨技巧,背作文,渐渐地作文就变得很无趣了。因为写的东西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有些基础本来就差的同学,哪里能记得住,记住了技巧也不会用,本来理解能力差。管建刚曾说过:“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他认为文章首先只要真实,情感要真实,内容要真实,否则想法和文字不一致,培养的是一个个虚伪的人。作家王一梅也曾坦白自己很多作品都基本来源于生活。可见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宝库,学生只有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文字对于学生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