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人人都说要有大格局,什么是大格局呢?每个人的解释都不一样。
中国文字里面的“格”,是一个动词,是“认识”的意思。有一个词叫做“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意思;而“局”,就是人和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 “ 格局 ” 这两个字就是把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都看透的意思。大格局,就是看到最透。
把事情如果看到最透,就不会为一些细节所困扰,中国人把这叫做“想开了”,想开了,就自然就有了大器量,有了宽广的胸怀。
有这么一个关于“大格局”的故事。有位部门经历带了三年的一位下属要辞职,问“该怎么办”。当下属要离职而去的时候,一般人很自然地会产生不悦和愤怒。可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大格局。就要想:
他为什么会辞职?
是不是不可逆转?
只有换位思考才能看清楚,而只有看清楚了,才能做出最有包容力的行动,让格局得到提升。
30多年前,台塑集团的王永庆有个重要下属为了更高的收入,答应了另一个企业的邀请去做老大。他向王永庆两次提出了辞职,王永庆都没同意。第三次,他再次向王永庆当面请辞。中国人讲“再一再二不再三”,再三请辞,那就是去意已定。于是王永庆和他进行了很长时间的面谈,然后追问了详细原因。这个人说:“那边的收入让我无法拒绝。”而且他还怕自己犹豫走不掉,已经签了工作合同,拿了人家的钱,已是覆水难收。所以,如果他现在反悔,将在业界身败名裂。
王永庆没有说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很平静地和这位辞职者坐下来,就他要去的那家新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历数这家企业经营上的利弊和解决之道,帮助这位下属出了很多主意,几乎是倾囊相授。
在分析了两个小时之后,王永庆对那位辞职者说:“你如果这样做,应该可以把那家企业搞好,你是台塑的人,不要给台塑丢脸。”王永庆又说,“两年的合同期过了,你如果愿意,就回来”。谈话结束以后,中午饭时间已经过了,离晚饭的时间又还早。王永庆怕他饿肚子,特意让人给他准备了吃的,吃完了才送他离开。
按照一般的逻辑,或者说按照看事情的常理,一个想重用的公司爱将,跑过来提请辞职,作为老板肯定会心生不满,因为这就是背叛。所以产生愤怒情绪是很自然的。可是,如果对方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策的人,你的愤怒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坏了关系,伤了友情。
所以王永庆是有格局的人,他用自己的理性硬“忍”了下来。“忍”可以锻炼格局。
“戒急用忍”的好处,是会让人变得冷静。
情绪冷静了,人的智慧就会在线,可以客观地去分析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进而考虑怎么去解决。人一旦形成了这样的处事待人的习惯,就会形成所谓的“格局”或者“器量”。久而久之,就会达到“忍”的最高境界,当不觉得自己是在 “ 忍 ” 的时候,就会顺应事物发展的本来逻辑,就有了大格局。
我们再回到王永庆身上,在他手里放出去的台塑高管,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一位。有位在王永庆身边工作了十年的高管,因为家里需要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在台塑总是笼罩在王永庆的光环之下,他希望能够站在舞台的中央,到一把手的位置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王永庆最终用他的格局和观念都理解了,最后放行。所有从台塑出去的人后来都在台塑之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他们总以“台塑人”自居,实际上就是把心留在了台塑。
王永庆这样的胸怀,大部分人(老板)是做不到的,他们总认为是很多人的成功是公司和老板给的机会和平台,离开就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很多老板甚至希望出去的员工在职场越来越差才好。所以,大格局确实是需要修炼的。
有这么一份研究报告写到:对于职场的新生代,他们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转换工作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频繁。如果用2的指数函数来描述这种变化,对于70后,大约是2的1次方;80后,就是2的2次方,平均换4个单位;到了90后,差不多是2的3次方,要服务8家;更后来的人,一生也许是2的4次方,要换16个工作。这个数据反映了年轻人更换工作更加频繁的趋势。作为管理者,需要对这个趋势有所了解并做好一切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