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年前,我在面试一家Top2的某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媒体时,老板问了我一个问题。
科大讯飞的股价是多少?
我愕然。从来不关注股票的我,完全答不上来。
虽然不是面财经口的,但是我隐约觉得老板是想看我对科技到底有多关注,知识面是不是足够广。
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可能需要分一些注意力给到股票这一块了。
但是一直没有行动。除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特斯拉的股价我有去扫一眼之外,其他我都没有关注。
1
不是说股票才刚出现在我的人生里。
小时候,家里饭桌上的大部分话题,都是哪个股票涨了,哪个股票又跌了。是的,我父母就是重度股民。我从小感觉,这是个有时来钱非常快的工具,有时候能吞噬干净人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大家的心情会围绕这个数值而转。像一个吃人的赌场。掉进去了,心智容易被操控,理性逐渐丧失。
所以我就一直都有意识地远离。并执着地认为,钱还是要一点一点赚的。来钱太快会剥夺对这个世界正常的感知。
直到后来有次机会,参加了一次现金流的桌游。发现,如果靠工资,那么人一辈子都很难离开“老鼠圈”,因为财富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你没有工作的时候还能持续地获得保障理想生活水平的现金流。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长期的项目上,比如投资公司,或者股票,或者能不断有现金流收入的资产。
然后门槛足够低的,不需要太多积蓄也能入场的,就只有股票了。但出于原来对股票的认知——股票可以营造一种来钱快,不劳而获的错觉,导致我迟迟没有行动,去主动了解它。
现在知道晚了。
2
但我做事的习惯一直都是,不懂的不碰。
入不入场再说。至少我想先搞清楚几个问题:1、股票究竟是怎么回事,本质是什么;2、市场的期待上行下行有什么规律;3、股价能如实反映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吗;4、全球的经济规律和周期对股票的影响。
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我只能寻求这个领域最好的老师,那就在这个行业里做的最好的人——巴菲特。我买了他老人家的传记滚雪球之后,发现了他老人家极力推崇的一本书——《怎样选择成长股》。
然后两本书并行地看。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怎样》的序是作者的儿子写的。里面提到了他第一次阅读父亲的这本书,是在8岁的时候,整本书的内容他完全看不懂。
在读完第一遍他老爸提出的选股15个原则的时候,他初步想选当地的一个股票,太平洋木材。运用老爸教的闲聊办法,找到供应商、用户、同行竞争的人去聊这家公司的情况。结果因为做的功课不足,吃了闭门羹。
他第一次买的股票,不升就算了,反而一下亏了90%。可以说是最好的反面例子了。哪怕你老爸再牛,不想透其中道理,进场照样亏。
3
1972往后的十年里,他跟着他老爸拜访了很多公司。老爷子每次拜访前都会把要问的问题都打印出来,更多精彩的问题是从回答里获得的灵感。
不过,他爸提出最精彩的问题是福布斯杂志长驻记者James Walker Michaels告诉他的:你正在做哪些竞争对手还没做的事?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公司,自然是时常思考自己的公司如何不会落后,如何才能不断进步,引领市场。
而Philip Fisher思考得出的15个原则就是为了筛选出这样的公司。
摩托罗拉就是老爷子重仓持有长达25年的公司,其收益率甚至打破了标普指数。(但为什么后来摩托罗拉陨落了?)
“作为斯坦福商学院的投资课程教材,”作者苦口婆心提了不只一次,“指望读一遍就去投资,很可能会造成损失。”
对我自己的要求,不仅是作者建议的反复阅读,还要梳理出来,借输出加强输入的质量。
p.s.在福布斯James Michaels和Fisher是至交了,每次大记者来西海岸度假,都会找机会和Fisher聊上几个小时。
顺手翻了一下这个James Michaels的wiki发现是个牛逼的journalist加editor,曾把死水一潭的商业杂志做活,把福布斯做成了引领时代的财经商业杂志。回头正好研究一下这号人物,感觉可以补足我对媒体价值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