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牛津、剑桥、韦氏、柯林斯,四大词典发布年度关键词。第二是,中国科学家更精确地定义秒。
先来看第一条。马上年底,又到了各大词典发布年度关键词的时候。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牛津、剑桥、韦氏,还有柯林斯这四大词典。今天咱们就一起盘一盘。
首先,《韦氏词典》2022年的年度词汇是,Gaslight,翻译过来就是煤气灯效应。什么意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38年的一个话剧,叫《煤气灯》。后来,1944年,这个话剧改编成了电影,叫《煤气灯下》。讲的是一个典型的渣男谋财害命的故事。男主角叫安东,看中了女主角宝拉身后的万贯家财。于是,就展开了追求。等两人结婚后,安东就想千方设百计,想逼疯这个宝拉。还用了很多卑鄙手段。
比如,故意制造一点莫名其妙的声响。再比如,偷偷把东西藏起来,制造一种凭空消失的感觉。而其中最让宝拉崩溃的手段就是,故意把家里的煤气灯,弄得忽明忽暗,跟闹鬼一样。最后,安东被侦探识破,将他绳之以法。后来有个心理学家,叫罗宾·斯特恩,借用这个桥段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煤气灯效应》。从此,这个词就正式成为一个心理学名词,专指对他人的情感操控。说白了,有点PUA的意思。
2022年,煤气灯效应这个词,在《韦氏词典》上的搜索量,比上一年增加了1740%。足足17倍,因此高票当选。假如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这本《煤气灯效应》得到听书已经为你解读过,半个小时就能听完,可以去听听看。
相比《韦氏词典》,《柯林斯词典》今年的关键词,寒意还要更重一些。这个关键词是permacrisis,意思是,长久危机。这是一个合成词,是permanent长久的,和危机crisis两个单词的组合。按照柯林斯学习出版公司负责人亚历克斯·比克罗夫特的说法,这个词准确描述了2022年很多西方人的感觉,英国脱欧、乌克兰战争、恶劣天气和疫情,都让人觉得身处一场长期危机当中。
说完沉重的,咱们再看看轻松的,《牛津词典》。在历年的年度关键词中,《牛津词典》都最受关注。因为评选年度词汇,这个传统最早就是《牛津词典》在2004年发起的。而且每一年的关键词,都很有生命力。比如,2016年的后真相时代,再比如,2015年的关键词,不是文字,而是一个笑哭了的表情。再比如,2021年的年度词汇是疫苗。而今年,《牛津词典》的年度关键词,让很多人觉得有点意外,这个词是Goblin Mode。直译过来叫哥布林模式。很多网友也把它翻译成,摆烂模式,或者咸鱼模式、躺平模式。总之,就是一副爱咋咋地,我就这样了的架势。
其实哥布林这个词,假如你经常玩游戏,可能知道。它指的是妖精的一种,游戏里经常出现。在欧洲的很多神话中也出现过,但都不是主角。地位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的奔波灞和霸波奔,也就是跑龙套的角色。至于样子,你可以先想象一个神话故事里的矮人,没有头发,全身绿色,耳朵很尖。总之不好看。
而哥布林的品性,也没好到哪去。在神话里,哥布林都比较愚蠢、懒惰、懦弱。而在哥布林后面加上一个模式,这其实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词。哥布林模式,就类似于咱们中国的家长看到孩子调皮捣蛋时说,你这是开启孙悟空模式了啊。首先,这个语气轻了很多。并不是真说孩子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宫,只是有一点调皮。其次,多了一点调侃的成分。而哥布林模式,大概就是一种摆烂躺平的架势。《牛津词典》上还有一个更准确的解释,叫,一种毫无歉意的自我放纵、懒惰、邋遢、贪婪的行为。
这个词是网民投票选出来的。当时《牛津词典》一共给出了三个备选词。第一个是Metaverse元宇宙,第二个是Standwith,也就是我站谁这边。而第三个,就是哥布林模式。据说最后在34万张投票中,有高达93%的票给了哥布林模式。好多人感觉,这多少有点集体行为艺术的意思。
而今天要说的最后一个词,是《剑桥词典》评选的。这个词是Homer。翻译过来就是本垒打。没错,就是棒球里的那个本垒打。
但是,这个词之所以当选,跟棒球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因为一个填字游戏。今年,有个填字游戏叫《Wordle》,在海外很火。玩法不复杂,就是请玩家猜一个五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而今年5月5号,要猜的单词就是Homer。但问题是,这个词是一句地方俚语,很多人根本不认识。于是就上网去搜。结果导致5月5号这一天,这个词在剑桥词典的网站上搜索量暴增。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同比增长,都是今年的数据之最。这个词,就这么成了《剑桥词典》的年度词汇。
虽然这个结果看起来有点随意,但是,假如让我在刚才说的几个词里选一个送给你,我就选这个Homer。不仅是因为这个词寓意好,更是因为棒球这项运动。
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曾经说过,大多数体育运动反映的是战争,而棒球反映的是人生。它会教人们如何对待顺境和逆境,你必须放弃一切存量,把胜利和失败都置之度外。它不像拳击,拳击比赛是不战则亡,而棒球比赛是,战了也可能亡。而且就算战死,你明天也要从棺材里爬出来,竭尽全力发挥你的最佳水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棒球这项运动有这么三个特点。
第一,赛程极其漫长。一个棒球赛季有6个月,包含162场比赛,几乎每天都在比。第二,结果极其随机,很难预测胜负。有人统计过,即使是最好的球队,每个赛季,也得输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近50场的比赛。这就引出了棒球的第三个特点。任何一支好球队,你都必须学会实时抛弃存量,不管今天是输是赢,都绝不带到明天。每天都是重新开始,发挥出最佳水平。争取打出那个让所有人欢呼的,本垒打。
你看,这个寓意读起来,尤其是对做事的人,是不是颇有一番感触?这个词,送给你。祝你打出本垒打。
再来看第二条。这是一条前沿科技新闻。
今年10月,《自然》杂志报道了一件事,中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的团队,在重新定义秒这件事上,实现了一个里程碑。简单说,就是因为潘建伟院士的技术,让秒的界定,变得更精确了。就有点像圆周率,过去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位,而有了这个技术之后,它能精确到小数点后更多位。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测量时间的尺子,变得更细微,更准确。就好比,一个显微镜,倍数提高了。
这个事在今天这个时间点看,也许不算什么很新的新闻。而我之所以注意到,是因为这个研究,体现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技术发展的方向。
你可能会问,让时间分辨率变得更细,无非就是衡量得更准确,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
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听完你就明白了。这个故事是我在吴军老师的《科技史纲》里看到的,说的是生物学的发展。你会发现,整个生物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观测分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最开始,系统研究生物学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对植物做了分类整理。在这个时代,生物在人们看来,是一个整体。而人类对生物的第二个层面的研究,要更细致,具体到了生物体内部的结构。这时,人们主要依赖的学科是解剖学。大家开始了解生物的内部构成,知道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是由很多复杂的器官构成的。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希波克拉底,就是解剖学的鼻祖。
而且到解剖学这一步,就是当时的人类,所能探索到的极限了。因为人的肉眼分辨率只有那么高,只能看到器官这一层,再小的东西,到细胞这一步,人类根本发现不了。
因此,到了这个阶段,生物学的突破,就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更高分辨率的观察仪器。这时,显微镜出现了。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利利用透镜的光学特性,发明了早期的显微镜。他就通过显微镜看软木塞的切片,结果发现里面有好多小格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看到的东西,其实就是细胞。现在细胞的英文cell,其实就是小格子的意思。
但确切说,胡克利发现的,只是细胞壁。毕竟,木头都做成木塞子了,哪有活细胞。而第一次发现活细胞的人,是个荷兰的生物学家,叫列文虎克。但是要知道,列文虎克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一个显微镜制造商。有了细胞的发现作为基础,才有了今天的生物学。包括后来对病毒、对DNA、对微生物的研究,全都离不开显微镜的发明。
换句话说,分辨率,是打开一个新研究层次的钥匙。
那么,说回今天的话题,对秒的更精确界定,它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我请教了青年科学家彭天放老师,他告诉我,当今物理学有两个领域的研究最前沿。第一个是标准粒子模型的建构和完善。而第二个就是黑洞还有暗物质能量的探测。而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很多现象和理论的论证,都需要关注非常短时间发生的物理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的测量设备得具备非常高的时间分辨率。而宇宙中最极限的时间分辨率,你可能听说过,就是普朗克常数,大概是10的负43次方秒。现在的时间测量极限分辨率,大概是10的负19次方秒。而潘建伟院士的研究,有可能把这个分辨率,提高到10的负二十几次方秒。能在更高的精度上,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
你看,过去我们都认为,关键的科学突破,往往来自对新规律的发现。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质能方程、热力学第二定律。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你能看到更细微的事物,你能达到更高的分辨率,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1. 年度关键词
1)《韦氏词典》2022年的年度词汇是,Gaslight,翻译过来就是煤气灯效应。
2)《柯林斯词典》今年的关键词,寒意还要更重一些。这个关键词是permacrisis,意思是,长久危机。
3)《牛津词典》的年度关键词,让很多人觉得有点意外,这个词是Goblin Mode。直译过来叫哥布林模式。很多网友也把它翻译成,摆烂模式,或者咸鱼模式、躺平模式。
4)《剑桥词典》评选的。这个词是Homer。翻译过来就是本垒打。没错,就是棒球里的那个本垒打。
2. 分辨率
分辨率,是打开一个新研究层次的钥匙。很多时候,你能看到更细微的事物,你能达到更高的分辨率,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