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哪有极品,
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
嗝,来个包子。
(1)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学霸卖包子、卖奶茶”的桥段,每个人都在反复炒自己如何从一个学霸变成“卖包子的、卖奶茶的、卖鸭子的”。
“学霸”已经这样被嫌弃很久了。
“学霸”连画风都一模一样《留美女学霸卖包子......》、《90后研究生学霸卖卤鹅......》、《5名海归高材生开包子店......》、《博士后卖包子......》、
一回炒了还不够,还要反复炒,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学霸如何委身市井,做一个并不光彩的“斯文人”。
但“学霸卖包子”这个点,着实是个伪命题。
(2)
首先,现在很多人已经称不上“学霸”了。今年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有820万,2018考研报考人数超过230万,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学霸”是哪里来的蜜汁自信?
海归也好不到哪儿去,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归总数已经超过260万,其中八成海归选择回国发展。
这些还没有算上历年毕业后的累计待业人群。平心而论,现在不缺大学生,所以一纸文凭只能代表你是一个学生,不代表是你是一个学霸。
同样,读了很多书,也只能代表你是一个知道分子,不代表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不能说凡是读了大学,念了书的就是学霸。至于真的学霸,的确有,这些学霸或是术业有专攻,或是博闻又强识,大抵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些成果,真有过人之处。
所以如果总是说学霸如何如何的故事,只能说明自己还是很迷恋学霸的光环,觉得长脸。不长脸的事谁说啊,孙悟空从来不讲自己是弼马温,韦小宝从来不说自己离开丽春院,因为不长脸啊。
(3)
再者,所谓的“卖”,这很值得商榷。
“卖”有很多种,比如“北大屠夫”陆步轩。陆步轩卖猪肉的时候,是实打实抡起膀子,一刀一刀剁肉剔骨,累得满头大汗。他是有真才华,只是就业不顺,所以也是真的在卖猪肉。大家叫他“北大屠夫”,他回北大演讲的时候,就说:“(我)给母校丢脸、抹黑,反面教材”。(后来他终于干起了拿笔杆子的事,但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索性还是重新选择卖猪肉,毕竟一年能赚200多万。那会儿还是2016年。)
而同样是北大才子的陈生,也是卖猪肉,但人家开的是连锁店好吧,说开了人家在干养殖业啊!是拿着资本和人脉的创业,而且是创业之后的守业故事,可不是每天在街头,起早贪黑光靠卖猪肉就身价过亿。
所以,如有还有谁谁谁告诉你学霸“卖包子”,你得看看这个“卖”包子的是不是同时各种走穴捞金摆造型,反正“学霸卖包子”已经成为店门口硕大的Logo,成为自己脖子上的大金链子。
(4)
最后,让我们最不喜欢的,是现在很大范围内,什么时候“学霸卖包子”已经成为一种欲扬先抑了?
学霸还要失足,学霸还要贩毒,学霸还有打老婆的呢。
你怎么不说了?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学霸已经成为了一种浮夸的思维定式,就好比“学霸卖包子=励志”,“学霸卖包子=接地气”,“学霸卖包子=老子就敢抛弃光环”。
学霸们有没有想过,从“学霸卖包子”中,满屏幕只感受到作为一个高知的不屑。
仿佛学霸做了一些“低于身份”的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平等”。
但是别忘了,咋们那些真的学霸们,比如孔子、曹操、杜甫、苏轼,可都是一等一的吃货,苏轼也自己下厨做肘子,做火腿,《红楼梦》写的饮食就更细致奢华了,《金瓶梅》里也是十碟八碗的大场面。放到现代,鲁迅、张爱玲、梁实秋也是美食家,当代,蔡澜、唯灵、梁文韬、庄臣也有好舌头。
他们可都是学霸,可没谁说“学霸近庖厨”就是多么认栽。
所以,再拿“学霸卖包子”说事儿,只能证明,要么不是真“学霸”,要么不是真在“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