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郝广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特别喜欢!是关于“爱”的!读完,我才知道爱的力量到底有多伟大!
故事内容如下:
“有奶便是娘”是句号,还是问号?郝广才老师说“有奶不是娘,有爱才是”。
1957 年 8 月 31 日,美国心理协会的主席哈利·哈洛发表了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实验,题目是“爱的本性”。他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在小猴子刚出生时,就带离母猴身边,独自养在笼子里。同时在笼子里放两只“假的母猴”,一只是由铁丝做的猴子,一只是用木头做的猴子,再套上海绵外加毛衣。
第一个实验,给铁丝猴和毛衣猴都装上奶瓶,看小猴子会选择吃哪只猴子的奶。
答案很清楚,小猴子当然选择有奶,又感觉柔软的毛衣猴。
再来,把毛衣猴的奶瓶拿走,只有铁丝猴的奶瓶有奶可吃,看看小猴子什么反应。结果小猴子都是饿的时候,到铁丝猴身上吸奶瓶,吃够了,就离开铁丝猴,跑到毛衣猴身边,抱着毛衣猴或在毛衣猴身边玩。又饿了,再去铁丝猴身上吸奶,吸完,立刻回来靠近毛衣猴。
这很清楚,吃当然很重要,可是真正让你有安全感的是爱。所以很多父母花钱送小孩去最贵的学校、看最贵的医生、买最贵的衣物玩具,后来发现小孩宁愿亲近保姆,就是这个道理。
小孩当然知道钱是谁出的,保姆的老板是谁,但如同小猴子,它吸奶归吸奶,吸完就回到给它亲近或柔软感的毛衣猴身边。孩子多一份爱当然没问题,但是谁给的多、谁给的少?他算的不是物质,而是爱。
哈洛接下去的实验更惊人。毛衣猴养大的猴子,没办法和正常长大的猴子一起玩耍。公猴会有严重的攻击倾向,母猴则会无法交配,性格产生严重异常,像得了孤独症。而且寿命很短,很快就会死亡。
哈洛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探讨“爱的本性”
要给孩子“爱”,这个容易懂。可是我们传统的教养,尤其对男生,常常是要求孩子“断奶”,对情感、对爱要“断奶”,否则他就没有长大,没有成人,不是男子汉。他应该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必须斩断对过去的依赖。
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不知侵蚀了多少父子亲情,使得许多父亲隐藏对儿子的关爱,以为对儿子严厉,才能训练他成为铁铮铮的汉子。温情柔软会害他,整日恨铁不成钢。结果造成在儿子内心深处被父亲遗弃的恐惧,只是男人不理解,也不承认。
我看过很多朋友,一生的努力,最后都在寻求父亲的认同。可是往往得不到,而心生怨尤。父子关系不佳,甚至恶劣。
有的人父亲已过世多时,自己老了,要死了,最大的缺口,还是父亲未给的关爱。可是他们的父亲不是不爱他们,而是被错误的观念误导,产生错误的行为而不自知。
所以,多给孩子拥抱,尤其是爸爸。反过来,拥抱你的父亲,不要不好意思。其实,他也在等待你的关爱,因为他没有流露的,也是他以前失去的。
读完这个故事,回想起我家宝宝在上幼儿园之前,我老婆有个资源能够给她送到寄宿制的幼儿园,当时她有点儿心动,那个寄宿制的幼儿园硬件条件非常好(还有自己的菜园和小动物园),而且我俩周一到周五就完全自由了!但是当时我本能的反对!!坚持要把孩子送达离家近的差一点儿幼儿园。读完这个故事,我真的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非常英明的!!
“爱”不仅表现在物质的付出,更多的是时间上的陪伴,注意力上的偏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