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多记录孔子之志行。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这里的述是传述旧闻意思。作是创始义,亦制作义。有人认为是“写下来”的意思,非也。老彭指老子和彭祖。彭祖有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孔子致力于将周礼传承发扬。
一说孔子因循守旧。其实不然。孔子自己也有创立,比如他开启了最早的学校。
也有说孔子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有憾叹之心。
我以为“信”和“好”二字很重要。相信、喜好,才会想着去传承包括在这个过程中的改良、辩证的认识。在为政篇二里孔子对经典《诗经》有自己的想法:“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们平时的读书也当以经典为依托,学习经典先读进去,吸收后再身体力行,才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积累,知识和灵感不会自己来。创造也不会产生。我们应该依述而作。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zhi之一语,默是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勤奋学习永不满足。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句诗的意思是先生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用作指导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读书,总遗憾记不住特别多。其实不然,把它写下来、理出来,坚持学习,是可以有所学的。对学生的指导也是相同的,刻意练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对诲人不倦这件事,很难有人每时每刻都元气满满、轻声细语、情绪平和。第五篇第十章孔子在弟子宰我白日睡觉时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是责备的意思。意思是对宰我我不必再责,犹言宰我不可再教诲。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如果得到的不是英才呢?此时此刻才是最考验师者“诲人不倦”的态度。当我们感觉心倦的时候,能以此为座右铭,提醒反省,说完“朽木不可雕也”后继续做温和坚定的师者。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之不修,意思是德必修而后成。品德要加以修养。学之不讲,学必讲而后明。或说:讲,习 义。如读书习礼皆是讲。朋友讲习,讨论习行亦是讲。
分析一下“讲”这个字:对内讲是梳理、辨别;对外,讲是交流、讨论。总之就是让所学条理、清楚。
闻义不能徙,闻义必徙而从之。义,好的,正确的,正理。
不善不能改,知不善,必不吝于改。不善,错误的。人面对自己做错了的情况,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辩解、为自己找理由。知错能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学者所应勉。
其中,能讲学,斯能迁徙,能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德。这就是日新之德。以日以年,让自己每天都能够有所得、有提升。德的提升总结起来有:学,以日以年;讲,独立思维;闻艺能徙,向着明亮那方;不善能改,知过能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