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恋人,因为发生矛盾,女子被男友连捅60多刀后,依然选择原谅他。
微博截图离婚,与网友同居
男友(沈某)本是有家庭的人,与原先的妻子生有一个三岁的儿子。
女子(李某)在网上认识男友,后迅速坠入爱河。
去年夏天,男友与前妻协议离婚,而后便开始与女子同居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两人时常发生争吵,女子怀疑男友出轨。
提分手,被砍60多刀
直到去年11月22日,争吵再次升级,女子提出分手,男友发疯似的拿起榔头和菜刀对女子连砍数十刀,随后女子被送往医院抢救。
女子醒来后,非但没有怪罪男友,反而立即写了一封无条件谅解书,恳请法院对男友从轻发落。
承诺,白头偕老
男友在法庭上做出动人承诺:“除非黄土白骨,我愿守她百岁无忧。”最终,男友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三年零六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是双双要白头偕老的节奏呀?此新闻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轰动。
不少人想起了,当年同样轰动一时的瑞典斯德哥尔摩镇抢劫案。
轰动一时,抢劫案
2名劫匪抢劫银行,并劫持6名银行工作人员当人质。
警察在6天后成功救出6名人质,并制服2名劫匪,但奇怪的是,这6名人质非但不感谢警察,还对警察抱有敌意。
爱上,劫匪
原因是,人质在被劫持的期间居然深深“爱”上了劫匪,其中1名人质还跑去监狱与劫匪订婚,还有1名人质迅速成立基金会意在请名牌律师为劫匪辩护、脱罪。
不少网友疑问:“这是有病?还是病得不轻的那种吧?”
爱上差点杀死自己的人,并维护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是真爱吗?
不!
她们可能都被“训养”了,出现一种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心理机制。
Ps:由于抢劫案发生在斯德哥尔摩镇,为了引起人们对受害者异常心理机制的重视,特意以小镇名来命名。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患者可能有这几种异常的表现:
1.丧失是非善恶判断能力
2.罔顾自身公正利益的维护
3.对施害者的小恩小惠心存感激
4.强化并迷恋施害者的积极印象
被捅60刀的李某,非但没有怪罪男友,反而说:“他伤了我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很大原因在于我,别人也许不清楚这其中缘由,但是我这个当事人是非常清楚的。”
“我脾气不好,我经常跟他发脾气,他都忍我。”
爱他爱到发狂?
这种异常的言语行为,是很多正常人无法理解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迷恋”情结
受害者对罪犯产生感情,并反过来帮助罪犯。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受害者所谓的“爱上”施害者,其实只是一种减低自我伤害程度的心理安慰。
当“训养”的时间越长,受害者因与外界信息隔绝,被“洗脑”的程度就越大,那么对于获救就越绝望,反而对当前所处的环境产生依赖。这样一来,但凡施害者表现出一丁点的积极行为,就极其容易成为受害者迷恋的“泡沫”。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不是单一的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人质、囚犯、战俘、家庭暴力受害者、受虐者等等群体中均有可能且很有可能出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家庭暴力受害者
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35.7%区间,受害者多半为妇女。
很多伤痕累累的妇女,在面对无情粗暴的语言或武力伤害时,还在帮丈夫找借口:他事业不顺、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等等。
甚至,在暴行过程中,不仅拒绝别人出手相救,还会奋身保护丈夫——施暴者。对伸出援手的人不感激,还会帮着施暴者反击。
沉浸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扭曲的“爱情”里面的受害者,任由自己受伤害,任由施暴者继续犯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何拯救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
现有的研究表示,进行明确的心理预防可以有效防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作。
另外,如果已经患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愿天下没有施害者
那也就不会有受害者了
参考资料
《洛阳_性囚_案潜藏斯德哥尔摩症密码_周可》
卷卷漫画(公众号)id:SimpleComic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