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空闲时间只读书难免单调。
就像是全国知名的八大菜系,美食家吃久了也会烦,需要各种地方特色地方小吃来调剂;一日三餐是正餐,中间还可以吃点水果、零食来满足自己的味蕾所需。
读书就是每天的大菜,制作时深耕细研,讲究用料、方式和火候,品尝时要细嚼慢咽,体会其中各种滋味;各种资讯如同小菜,量小、制作简单,但花样多、颜色美,酸甜苦辣咸的味道直接且热烈。
读书讲求深度学习,但也离不开信息的广度,我们必须了解各方面的资讯,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体验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趋易避难、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更倾向于快速简单的轻松的方式,以至于信息接收过多过乱,许多人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轻度学习的选择和自律很重要。对于我而言,网上浏览的时间不会太长,只是有重点地选择几个网站和自己关注的公号,一早一晚或吃饭时间了解一下当天发生的各种新鲜事。我喜欢的还是纸质杂志,虽然信息有点滞后,但就是喜欢手轻轻划过纸张的那种感觉。
关键还在于,我可以在喜欢的信息、文章上做做笔记、写几句感想。视线可以多多停留,没有手机电脑阅读的压迫感,让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小菜有时也要细细咀嚼和品位,也会余味深长、惹人遐思。
我喜欢的刊物是《读者》,多少年不变。一切都在电子化的今天,它的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连续二十多年排世界首位,是个奇迹,也是必然。它是许多人的心头之好。
它有雅有俗,有名人轶事有读者故事,有诗歌有散文有书画,有哲思有生活,有人生有点滴,有尖锐话题也有轻松悦读……它的营养很全面,虽然属于浅阅读,大部分文章都短小精悍,但很多的内容会让自己静心思考,有一些还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启发自己再去进行深度学习。
比如,看昨天刚刚拿到手的第四期,看蒋勋《母亲的家常菜》,读《爱的小小故事》,在件件小事中感受爱和信任;《音乐是他的解药》讲指挥家小泽征尔患癌后如何与命运抗争,有电影《一呼一吸》的主人公原型罗宾的真实经历,他们跨越阈值、接受考验、顽强生活,是强者是英雄;尤今的《小叔日砰》,生活中每一步都有自己的决断,冷静透彻、肆意潇洒,当生命失去质量时,又绝不恋栈;脱口秀演员小佳的励志故事……他们对待生命的积极、乐观值得我学习。
再如,为什么郑振铎爱说“好极了”、梅兰芳常说“不容易”,不是客套敷衍,而是由衷赞叹,是两位名家对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什么是智慧,“智”的含义就是聪明,“慧”却是有心的,是从善良的心里总结出的思想自觉;“共鸣”是指倾听者主观评判对方告知的经历,而后评论说自己也有相同经历,是把话题拉向自己,强调自己的不易,而“共情”是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让对方体会人性的温暖;两个人,三生有幸,四时相守,便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再如,比较有深度的话题,《从法律角度破解电车难题》中讲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法律的义务与权利,在危难来临时道德与法律的利弊权衡;《为什么论资排辈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简单说就是很多工作的业绩在考核上没有太多可以量化的指标去衡量,论资排辈能约束领导任人唯亲,就像古代皇帝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立长不立贤”道理一样;《看不见的女性》使我明了为什么天天喊男女平等事实差距很大,为什么夏天办公室空调那么凉、女厕总是在排队、女性在车祸中更容易受伤、女性钢琴家那么少……原来职场环境、车辆、钢琴、手机等都是以男性为标准设计的;《超注意力》让我知道随时关注一切信息的注意力结构,不代表文明的进步,也不是人类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出来的新需求,而是一种倒退;还有《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父母》,引人深思。
世间最完美的动物——水母为什么几亿年来一直没有进化,有四种跟人竞争的策略,最最简单的文明是什么等等,有知识有方法。
还有好多让人喜欢的内容,不再一一列举。美言警句也有很多,比如“人和人之间最深的感情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看见了你”“让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撕裂你的内心,才能看到潜藏起来的真正生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越是处境艰难,越应该制造一些让自己愉悦的契机,从而克服生活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麻烦”……
薄薄的70多页,内容丰富,回味悠长。同样的阅读时间,手机资讯除了时事和自己所关注的东西,其余不过是云烟飘过转瞬即逝。唯有它,给我的是极大满足。
幸福标准就是这么低。
希望如它一般酣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