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一个人失去金钱之后,他能得到什么?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的大地主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之后,反而获得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体会到了许多从前一直被他所忽视的人间真情。
有钱时的福贵是一个目无师尊、羞辱丈人、打骂妻子,整日嫖娼赌博的人渣。破产的福贵懂得了父亲教给他的道理,体会到了家人的亲情,完全变了一个人。尽管他失去的是金钱,他得到的却是责任心、亲情和对他人的善意。
尽管在我们看来,福贵的转变有点过快,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但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金钱的恶,人性的善。
二、在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人性的善与恶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作者在福贵接踵而至的苦难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承受能力之大,看到了绝望的渺小,也看到了许多人性的丑与美,善与恶。
1.第一个苦难阶段:被抓壮丁
福贵自从破产之后,好不容易重新振作,租了五亩田,开始了勤恳踏实的新生活,虽然每天累得喘不过气,但一家人在一起总是笑盈盈的。然而福贵在一次去城里给娘请大夫的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抓到前线去打仗。
在残酷的战争当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生命的一文不值,人们为了生存相互残杀的人性之恶,同时也有福贵和几个战友间相互扶持的友情之善。
2.第二个苦难阶段:贫穷饥荒
在战争结束福贵回到家后,贫穷使得一家人想要吃饱饭都有困难。遇上饥荒年头,全村人都到地里挖野菜、刨地瓜。有一次凤霞好容易在地里挖出一个地瓜,却被旁边的同村人趁其不备而抢走。在饿肚子的年代,人已经变成只求生存不顾道义的野兽。
在苦难面前,求生的本能促发了自私的人性之恶,同时我们也看到福贵一家的亲情之善。
3.第三个苦难阶段:丧子之痛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个懂事又活泼的少年,他为了帮家里喂羊,每天跑二十里路往返学校和家里,而且为了不使鞋子坏得那么快,即便冬天在雪地里也提着鞋子光脚跑。有一天学校将孩子们召集起来给因临产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献血,医生为了救县长夫人的命,无节制地抽取有庆的血,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草率又残忍地终结了。
整个过程中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是医生的麻木和奴性,为了谄媚权势不惜牺牲普通百姓的生命,这是人性的丑陋,也是时代当中,人权被藐视的悲哀。
但作者在呈现了人性之恶后,还是选择了用人性的善,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化解了故事冲突,那就是当福贵想要跟县长拼命之际,发现县长竟是当年的好战友,福贵最终选择了原谅。尽管人性之恶会在苦难中发酵,但人性之善也总会在苦难中闪光。
4.第四个苦难阶段:丧女之痛
不幸成为聋哑人的凤霞到了适婚年龄仍然没人说媒提亲,她遇到了能干又实在的小伙子二喜,不仅将婚事办得风风光光,婚后小两口感情也甜得像蜜糖一样。虽然凤霞在生产时大出血死了,但我们仍然从中看到了二喜与凤霞身患残疾却彼此体贴的爱情之善。
作者通过福贵苦难的一生向我们呈现了生之为人的坚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面前那善与恶的交织。
三、本书主题的终极哲学意义是什么?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句话的涵义不仅代表了福贵的一生,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写照。
“少年去游荡”是指人们在少年时既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又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中年想掘藏”是指当人们进入中年之后,目标明确地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老年做和尚”是指人们经历了一生或喜或悲的事情之后的豁达和超然。
由于中国自古对佛与道的划分并不十分清晰,老年做“和尚”同时也蕴含着一种道家的哲学思想。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既没有善也不存在恶,因此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都是顺其自然的,有一种对待万物一视同仁的哲学观点。
这正契合了余华“向人们展示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的创作理念。当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跌宕起伏之后,对所有的生与死、苦难与欢乐、丑恶与温情,全都一视同仁,任由他们自然而然发展,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人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个主题,它不是苟且,而是超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