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一棵树和一只鸟的经验》发布后,日前收到简友三味之家的详评,让我感动。俊峰点评,一如他的文风,细腻周到,且不忘尊尊鼓励。贴在这里——感谢友的鼓励,激励自己继续努力。
远亲不如近邻,再次与好邻居相逢甚为高兴。本以为读到的可能是137心法的复盘课,不期而遇这篇《一棵树和一只鸟的经验》让我甚为惊喜。
乍看题目,误以为是一篇游记,心中窃喜,游历名山大川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仔细品读,方知我大错特错,有些自以为是了,这竟然是一篇信手拈来的探讨人生意义的佳作,读罢心生惬意。
题目以三毛的话作为点睛之笔,借用三毛名言中的两种事物“树”和“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要做一只鸟,飞跃永恒。树任性而站,永恒的静;鸟自由而飞,永恒的动,既是永恒,那永恒的动与永恒的静又有何分别?!
多轮研读,始终无法总结文章精髓,不得不感慨于作者用语独到、表达精炼、直指主题,只用三个部分2000多字就把“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目标”“如何有意义地活着”淋漓尽致地阐释清楚。
首先,作者用简洁轻松的笔触把我们带入夜游集市的场景之中,作者感叹“绯红夕阳下的纷杂世界,是那样不同,又大同”。从摊位、摊主、商品等个体要素观之确实是不同,若从群体劳累奔波的趋同来看,又有着极大相同。此处,芸芸众生表现出来的不同仅是表面现象,隐藏在背后的大同却是内在的本质。这里,作者不经意的一句话已经为后面问题“活着意义”的提出及探寻解答埋下了伏笔,“大同”是探寻意义的前提假设。因其不同而添困扰,因其大同而可放下。
作者视野没有聚焦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上,而在每一个摆摊营生的摊主那里。通过一对夫妻摊主匆忙摆摊的忙碌,一位中年妇女摊主鬓角白发、蹙起的眉毛的细致描写,继而引出对众多摊主的特征的总结:居然大多是满面写着疲惫、头上暗起华发的中年人。仿佛照到了镜子,他们的年龄、现状、境遇,与如蝼蚁般渺小的自己是何等的相似。不由地,由人及己,人生那么苦,奔波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作者勇敢地提出这个问题,哪怕会让自己倍感压力也要面对,既为自己,更为众多忙忙碌碌的我们。
接下来,作者开始带着大家一同探索,当然答案因为个人因缘不同而千般复杂。此处,举了三个例子加以说明。罗素、余华及一位简友的案例。
思想家罗素的答案,活着是一种理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可以说罗素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代表。
爱情链接、知识追求、人类同情,三者犹如一个同心圆,以自己的爱情为圆心,环绕着对人类的同情,用以链接两者的是对于知识的洞察。追求爱情和知识让他充满热情,感受人类疾苦让他充满悲悯,一手连着理想世界,一手牵着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获得的光明,用以照亮现实世界的黑暗。想到他人的苦,悲悯之心使自己所受的苦已经不算什么,升华为爱-对爱情和知识的爱,形成以人与人的爱情为顶点、人与自然的知识为腰部、人与社会的同情为基座的三环圆锥体。
余华在《活着》谈到,人与命运密不可分,哪怕看到了起点和终点,也要经历过程的体验,不论波诡云谲还是一帆风顺。这些在时间的长河里都是沧海一粟的一瞬。学会与命运相处,所有怅惘遗憾的过去,或者叱咤江湖的故事,从时间轴的反观来看,都是一丝念头“我来过,我经过”。可以说,余华是典型现实主义的代表,学会和命运相处。
此处,学到一个成语“日居月诸”,汉语成语,拼音是rì jū yuè zhū,意思指光阴的流逝。出自《诗经·邶风·日月》。诸如此类有内涵的成语使用让文章更显文质彬彬。
很荣幸,本人一次旅途奔波、惬意用餐的案例被战友提及,成为立足现实、追求浪漫的注脚。安然审视自己内心的豁达也许有,不惧于前不馁于行活在当下当自足的从容,将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呢?拭目以待。
继而作者提出第二部分“活着的目标”之结论:活着,不为命运,只为享受当下的体验。
第三部分,作者开始带着我们探索“如何有意义地活着”。
人生之旅,每每皆有当下。只有早日明白,活着只为享受当下的体验,方能不悔过往、不惧前行。
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这是《黄帝内经》中人之成为人的神来之笔,作者从“最初的轮廓”到“五识渐开”,从“情绪渐生”到“人生八苦”,从“体验情绪”到“倔强活着”,寥寥几句铺陈开来尽述人之为人的辛酸坎坷。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在此查了相关知识,借此习之。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苦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
体验自我情绪的变幻,体验与他人的悲欢离合,体验与世界的成败得失。努力前行,倔强活着,更多体验自在、豪情、善恶、是非、平衡。唯有必要的经历体验,才能早日明白、方能顿悟;心中拥有足够的负担,方能放下,轻装而行。学会放下,放下曾经的拥有,放下心中的执念。
作者引用三毛在《如果有来生》的话:“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要做一只鸟,飞跃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对于三毛,树与鸟应是一种意象,如同家与人、静与动、死与生,“树”不拘一格,没有悲欢;“鸟”随遇而安,没有迷途。前者不是真的全是“俗世快乐”,而是一视同仁,无分别,无好坏,无对错,也就不在意姿势;后者不是真的“不会迷路”,而是到了哪里皆可为家,不执著于是否为家,也就不会为此苦恼。
中年客站在路上,心却早已远去。历历过往皆被裹挟而行,芸芸终生难得驻足而思。此时此刻,难得的惬意,如同马儿回了草圈,邮差进了驿站,这是身体休整的驿站,更是心灵安放的驿站。
活着,就为享受当下的体验,把每一个今天当做终途的最后一刻。若把每一个今天当做终途的最后一刻,再无此后又如何?这已是永恒。
文章的结尾,作者直接扣题“这一刻,我们可以是一棵树,可以是一只鸟,可以站成永恒的姿态,可以飞跃无垠的苍穹。”既与题目相应和,又以文中的关键句结尾,犹如画龙点睛。
龙睛不止一处,开头和结尾的配图实在是妙不可言,文首晨曦中一棵树的温馨,文末余晖里一只鸟的形象,意境清幽,琴瑟相和。
此时已是凌晨1:10分,我仍没有困意,感慨于战友直击灵魂的拷问,启迪于作者直面人生的探寻,感激于战友直抒胸臆的解析。感谢战友的分享和奉献,让我在拜读佳文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死掉的细胞还会再生,泯灭的勇气恐难重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