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这个人性特质,你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原创 剽悍一只猫内容组 剽悍晨读 昨天
主播:大宝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10月12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赞扬与责备》。
这本书是由心理学家、作家特丽·阿普特所写。在沟通中,我们会对周围人做出评价。但我们的赞扬与责备客观真实吗?我们要如何提升这项能力呢?作者将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于本书中,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运作的。读后,让你对赞扬和责备有个深层次的理解。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批评和责备的认知,分别是:社交大脑、第一意识和青春期之殇。
①
『社交大脑』
人脑就像肌肉一样,越训练越发达。尤其是,人脑的容量与我们的协作、社交和联动息息相关。这就是著名的“社会脑假说”。
对于这一假说的支持,科学家是从其他物种上观察到的。比如,脑容量的相对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物种是喜欢独居还是群居。成群飞行的鸟类的脑容量,要比独来独往的鸟类大得多。
数据显示,在从独居转为群居时,任何动物,包括蝗虫的大脑都会产生变化:当它加入群体后,它为了获得安全的成长环境,会很自然地开始关注其他动物的行为。由此,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分会增长1/3。这意味着相应的分量增加。
牛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教授罗宾·邓巴认为,大脑的通信网络是提供“在庞大、复杂的社会中生存的计算需求”的关键。这种计算本身会增加各种神经元,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强化。比如,“他们接纳我吗?”“他们会帮助我吗?”“怎样才能更受欢迎呢?”这些脱离公式的思考,对神经元的挑战非常大。大脑必须增长新的神经元来应付。
②
『第一意识』
在社交中,任何人的第一意识都是:喜欢和讨厌。它对应的就是赞扬和责备。
经过30多年的研究,作者发现了人类对赞扬和责备的强烈追求。他甚至曾一连几小时研究新生儿,观察他们在和父母接触时的反应和表现。
结果他发现,在宝宝满三个月以后,他们除了衣食住行外,还会寻求认可。这是脱离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第一意识。
他们甚至需要一种能传达出“你是多么讨人喜欢,多么让人欣赏”的信息的爱。
当宝宝没法被关怀、被亲吻,得到类似的钟爱时,他们的反应会极为激烈,比如嚎啕大哭。
相反,如果他们被温和的语气和轻柔的动作包围时,他们也会表现非常镇静,情绪平和。
而等到了三岁后,孩子通常会产生自我意识,明白哪些行为会挨骂,哪些行为会被称赞。他们对家长指令的配合,只意味着他们需要被认可,仅此而已。否则他们不会从电视机前走开,不会收拾玩具,也不会好好吃饭,只吃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一意识甚至超越了本能和欲望。
③
『青春期之殇』
作者在研究青春期少年的过程中,赞扬和责备的影响力再一次一马当先,成为情绪需要的焦点。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朋友的评判比家长重要得多。所以他们会跟朋友在一起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父母的规矩、忘记了其他的需求。社交带来的认可欲超越了一切。
在作者咨询的几百个家庭中,他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朝父母咆哮:“我才不在乎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孩子们的认可需求变了呢?他们更在意老师、同学、朋友的评价了呢?
原因在于关系排序。孩子把父母当成了“自己人”,觉得怎样家长都会包容。尤其是在之前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大多数家长都表现出了相应的特质。而想要在学校、朋友圈感到安全和自在,他必然把周围人的评价放在第一位。
这就是大多数家长无法理解的青春期之殇。他们一边和孩子吵架,一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话不起作用了。
不少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把“被评判”列在“最憎恨事物名单”之首,因为他们希望能摆脱自己对家长褒贬的关注。
总结一下,理解了赞扬和责备的底层逻辑,你也就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不好管了。你也清楚了我们重视人际评价的原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赞扬与责备》[英] 特丽·阿普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