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文字,当你看到时常常有心灵被震撼、大脑被激荡的感觉,吴军老师的文章和书就有这样的魔力,对吴军老师的文字只能说相见恨晚,有时候会暗自感叹为什么十年前没有人如此告诫自己。
可以接触到吴军老师的思想,当然需要感谢「得到」,订阅《硅谷来信》时整个专栏已经更新完毕,我对“硅谷”这样的字眼不感兴趣,所以那时并不知道吴军是谁。
17年的时候,我开始对摄影感兴趣,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便开始在网上搜罗各种各样的摄影教程,恰好那时吴军老师更新了专栏的加餐——莱卡摄影课,于是便有幸了解到了吴军老师。
刚开始,《硅谷来信》中的文章除了“莱卡摄影课”以外,其他的并没有提起很大的兴趣,因为它不像薛兆丰的课程那样系统,也不是在更的课程,总觉的这些东西已经没有新鲜劲儿了,学起来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其实知识并不讲新鲜与否,那时没把知识当知识。
直到后来,吴军老师又写了新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加上看了两次吴军老师的得到直播后,才对吴老师渐渐有了兴趣,他的专栏也每天都跟了下来。
到现在,吴军老师在我心目中也彻底超越了李笑来老师,成为我最佩服的得到老师和人生导师,吴军老师真的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
于是,我决定花3-5个月的时间好好读一下吴军老师的书,而“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便是我从吴军老师的《见识》中看到的。
这句话是思想家庄子所说,在《养生主》一章开篇中他这样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失败。已经知道这个事实却还要为之,那失败是确定无疑了。
吴军老师引用庄子的话,是想说出一个人生智慧——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的更好。
“生有涯,知无涯”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毕竟人的寿命有生物学上的极限,而知识的浩瀚无垠也显而易见。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舍弃掉一部分安全感的勇气,大多数人往往不愿意做减法。
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很容易看到这一点,人们不停的刷小视频、刷微信、刷新闻,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超不过10天,这其实透露了一般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生怕错过些什么,我们还常常把这种生活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不断做加法的人生,很容易随着大流的节奏去生活。每有一样看似新奇的事物出现,总担心自己落了后、丢掉了机会,于是即便头破血流也要去争一争,这样的生活想想都很累。
若我们在生活中秉持着“减法”的姿态,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节奏,常常做的事也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这些事往往才真的是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才算为自己活,不信你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从明天起,余生你只做一件事,会是什么呢?我想它一定是一件足以让你感受到幸福的事,这便应该是断舍离的精髓吧。
你可能没想过,即便是求知、学习,我们也需要有减法的姿态,每个有学习愿望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想要阅遍天下群书的宏愿,在刚开始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我用了很长时间在印象笔记中作出了一套堪比图书管书目检索般的笔记本和笔记本组,过了大概一年大多数都空空如也,而最近把所有的笔记本组都拆掉之后,反而渐渐写了很多笔记。
虽然在求知的路上,我们不应该轻易知足,但不考虑自身条件,一位追求大而全的目标,很容易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追求专而精。
时刻谨记: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祝春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