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比如毛泽东、蒋介石都十分崇拜曾国藩。读完《曾国藩》这套书,我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是当时标准下的一个成功人物。至少他的一生给了我们一个借鉴:让我们看到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都说当官要读曾国藩,我在他身上到底学了点什么呢?自认为从他身上学到了如下三点:为人处事要通达;人际交往要真诚;要懂得“尽人事,听天命”。下面分别说说我对这三点的理解!
一、为人处世要通达
从曾国藩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以及江西受困,可以看出他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单线思维、唯我独革、愤世嫉俗、矫激傲岸。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钢至猛、一往无前。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曾国藩第二次复出,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就变得圆润了。他就认识到,行事过于方钢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哪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其实,一个人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使自己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你的精神境界才能上个层次;在做事的时候,关键也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二、人际交往要真诚
曾国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是权谋,而是一个“拙诚”走天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曾国藩问李鸿章:“你跟外国人打交道,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李鸿章说:“我跟他们耍无赖,打痞子腔。”
曾国藩说:“不好,你要跟他们用一个‘诚’字。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嘛,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他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
所以,这是我在曾国藩身上学到的第二点:真诚待人,哪怕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也要假装不知道,一直以笨拙、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平时多说些正道、实话,不怕说得多,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之道你是为大家好。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但是不能把恶意攻击别人当成直率,特别不能再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
三、尽人事,听天命
回顾曾国藩一生,我恍然发觉: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不过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决定的。而我们其实不过如一粒豆粒,在命运的簸箕中随机跃动。
曾国藩二十八岁那年,他终于考中了进士,不过,仅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本来没什么希望进入翰林院。结果,朝考成绩却出奇地好,列一等第三名,因此得以入翰林院深造。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这已经是梦想不到的事了。谁又能知道,他在此后的京官生涯中,仅仅靠动动笔头,写写文章,就十年七迁,从道光二十年得授翰林院检讨,到道光二十九年升任礼部右侍郎,跃升十级,三十多岁就成了二品大员。这是他第二个想不到。
当年的同学里,比他聪明俊秀的人不在少数。和他的朋友比起来,曾国藩也算不上多么杰出。仕途成绩如此出色,难道仅仅是因为主观的奋斗,而没有上天的安排吗?
离开北京后,他又遇到了第三个想不到:在太平军攻入湖南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这辈子还会领兵打仗,并且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农民起义战争中另一个的第一主角。
此外,曾国藩在战争中多次自杀,三度写下遗嘱,以为必死无疑,最终却屡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啊!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力其实是何其渺小的。很多时候,人的努力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人的幸运和不幸,也不是一时一世能看清楚的。
后来,曾国藩也相信:太平天国能不能平,大清王朝还能存在多少年,在这些太大尺度的事件,不是某一个人甚至某一个集团能决定的,在这些大事件背后,有着天时、历史、人心等诸多深层次力量,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人的主观努力能施展的范围其实相当狭窄,环境和时机远比人的努力重要。
因此,我们须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个人的成败,用更大的维度来判断得失的价值,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层面,则人间小小荣辱风波不值一提。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杞人忧天,将太多无法承受之重揽在自己肩上。
事实上,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