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床到寿木,木头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木头感受着一个人这一辈子体重的细微变化,由轻到重,由重又慢慢变轻,最后化为一缕青烟。它勾勒出一个人悲欢离合的命运曲线,承载着生命降临时的喜悦,也给亡者最后的尊严。”
这是周齐林先生《行走的木头》一文的开篇文字,这一段文字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客观描述,但是这种客观描述的事实是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才能够发现的。我很感谢作者让我认识到这一事实。
第二句话中的“感受”一词带一点拟人的味道,一个人的体重。确实是由轻到重,再由重慢慢变轻,最后化为一缕青烟。这样一种细微的变化,想想,还真的是由木头感受到的。
第三句话则用了一个比喻,将人生的悲欢离合比喻成一条曲线。它承载生之喜悦,也给了亡之尊严。
这三句话在内在情感上是一个推进变化的过程,一句比一句情味浓郁,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客观认知到心生敬意。
这是一段从外到内都在流动的文字,有认知的流动,有情绪的流动,有表达形式的流动。
三句话都是同一个主语,但表达各不相同。第一句话,主语出现在状语之后。第二句话,主语出现在第一个位置。第三句话主语变为“它”。
周先生这一段文字给我们一种启示,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传达上,还是在情感推进上,我们都应该追求一种流动感、画面感,让文字“鲜活”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