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打卡第30天,寒假生活第15天。这是一本每重读一次,就会多一分了然和感慨的书,只想满满地记、静静地品:
1、 只论亲疏是因为不太喜欢泾渭分明
原文:“说起来似乎很是矛盾,在中国这个‘心的文化’中,人的‘心’确实如此地脆弱,以至它常常受到‘自己人’的照顾,而任何对抗自己的行为,就会被感到是‘不友好’。”
感想: 诚如作者所言,中国人是人、事、言都不太会分开的人。西方人说吾爱吾师、无更爱真理,喜欢这个人不代表一定坚信他说的每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与人处于对立面,但并不代表我要剥夺你说话的权力、并不妨碍我认同你的观点。然在中国通常不会如此泾渭分明:要么爱屋及乌,要么话不投机半句多,通常一旦对方说出了与你相反、对抗的言论,你就很难再将之作为自己人等而看之了 。
2、 为了安全感逃避自由当然不是强者
原文:“然而,如果照顾人者与被照顾者双方都是为了安全而逃避自由的话,就只能说是弱者文化的一个表现。”
感想:作者在这一篇章谈到了中外留学生的一些不同心态和行为。中国人讲究心的照顾与被照顾,但是这种关照抽离了个人主体的成分。例如同样在国外求学,中国留学生急于找老乡会、同学会的抱团取暖形式似乎更为明显,反观其他留学生,更多寻找相似者、欣赏者去结交、认识,以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为了安全感而逃避自由,确实不是强者模样。
3、忙着安身立命只能奢谈超越或拯救
原文:“中国文化的现世取向,使人把生存的意向集中在这个俗世中,不像世界上其他的高级宗教那般,具有‘超越’和‘拯救’的因素,因此,说中国文化是一个没有‘超越’也没有‘拯救’的文化,也不为过。”
感想:中国人其实从古至今的信仰没有多大改变:无论是古代求神拜佛祈求的“福禄寿”,还是今天转发锦鲤时许下的对物质生活要多丰富就有多丰富之愿望,都是类似的。当下、现世、自我满足,其实都是人之常情的追求。但怪就怪在没有一个像其他国家那样悬浮于俗世生活之上的纯粹精神空间。在安身立命之上,少了个人价值的完善、灵魂生长的超越意识。只有痛苦俗世、温饱俗世和富裕俗世之分的国人心中,很难生出超越和拯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