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接到儿子张锡祜牺牲的噩耗后,张伯苓不但没有伤心欲绝,反而又哭又笑地拍手大叫:“死得好,死得好啊!”
时间回到1912年,张家喜添一子,这是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的第四个孩子,同时也是最小的,起名张锡祜,张伯苓夫妇对幼子张锡祜也是格外地疼爱。
在父亲的悉心引导下,张锡祜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不负众望,并且立志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事危难,面对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正值临近中学毕业的张锡祜与八名同学成立自行车通讯队,由军训教官带领去往长城前线军中支援。
在面对日军的残酷迫害下,张锡祜深恶痛绝,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楚,因此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精忠报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1932年,中央航校招生,张锡祜深知空军对国防的重要性,于是抓住此次报国的良机,立马就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
张锡祜郑重地向父亲说“我报考了中央航校!我要参军报国!”
父亲热泪盈眶,向儿子频频点头以表支持。
在南开读书时,张锡祜就是体育健将,因为他一直都是高人一头且身强体壮,在校运动会上也是屡屡夺魁,被人称为南开“陆怪”。因此,张锡祜凭借他过硬的本领也被中央航校成功录取。
在中央航校的第一堂课上,老师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踏进校园之后,你们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誓死报国,不生还!”坐在第一排的张锡祜立马站起来,双手紧握义愤填膺。
底下的同学也一拥而起,脸上的神情写满了坦然与刚毅,“誓死报国,不生还!誓死报国,不生还……”响彻整个校园。
张锡祜每天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训练,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褪去了张锡祜一身的稚嫩,日复一日地训练让他变得更加血气方刚。
毕业后,张锡祜随即就被分配到江西驻扎,内忧外患的局势让他彻夜难眠,日军在中国大地狂轰滥炸,生灵涂炭,老百姓无家可归。
1937年7月,日军攻占天津,日军将南开大学认定为“天津反日大本营”,南开大学遭到持续轰炸、焚烧,校舍接连被毁,得知消息的张锡祜连忙写信给父亲给予安慰。
对于未来,张锡祜早有预感和转变,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表示,自己不能侍奉双亲,已是不孝,然而父亲的教诲他更是不敢忘。
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战起。张锡祜刚订完婚就接到上级命令奔赴战场,作为中国空军飞行员,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前线。
张锡祜时常用《孝经》里的话语“阵中无勇非孝也”来勉励自己,作为出征前的誓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之时,在追击敌军的时候天气突变。顷刻间,方才的晴空万里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密布整个天空的乌云。
天气的变化并没有让张锡祜退却,反倒是越战越勇,他孤身向前将敌军引往远离人群密集的地方,剩下两名战友则在后方紧逼追击,眼看敌军将要落入事先布置好的陷阱之中。
不料,敌军后方还有前来支援的空军小分队,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剩下的两名战友被支援的敌机埋伏,当场牺牲。危急关头,张锡祜咬紧牙关,拼死冲向敌军的主力机将其击毁,还没来得及反映,密集的炮火就摧毁了张锡祜的机翼。
弹药用尽,在战机快要坠落的时候,张锡祜想都没想就调转机头,朝后面的敌军飞去,只听得轰然一声,黑压压的天空惊厥一闪,只见得天空满是碎片。三名英雄都不幸遇难,血洒长空,英勇殉国。
接到儿子的死讯后,张伯苓含泪长叹道:“死得好,死得好啊,我现在已经老了,常常因为不能杀敌报国而自责痛心,可是我的儿子上阵杀敌,为国捐躯,也算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阵中无勇非孝也。故人已逝,再无归日,对于张伯苓来说,儿子为国捐躯,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孝。如此我们才能明白张伯苓听到儿子死讯后说的那句“死得好”。
愿我们能够铭记,在那个时代有无数个张锡祜为国家的存亡血洒长空,也有无数个父亲张伯苓忍痛割爱,舍小家,顾大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79796/8ccd23a5635ddf7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