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初偶然机会接触理财,便在理财这条道路上脚步不歇。当时学理财想着赚钱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被“理财更是理人生”这样一个理念所吸引。中间这几年确实算是学到一点东西:关于金钱消费观、关于证券知识、关于金融知识等等,其中很多观念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我。
比如关于金钱的消费观念,以前的我是:“收入-支出=储蓄”;如今是:“收入-储蓄=支出”。其中的区别就是,把储蓄看得更为重要,把“先消费、后储蓄”修正为“先储蓄、后消费”。
这种观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几点:
1.这是一种立足人生长远的打算
长远来看,我们工作、赚工资,为的是积累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是财务自由。而积累财富的第一步必须是积极地储蓄,有了第一桶金,才能有日后的增值,这是很多财务自由人士的统一观点。
2.使储蓄更加简单轻松
很多人秉承“收入-支出=储蓄”的观念,为了能多存一点钱,每天都在想怎么能少花点,持续纠结于买还是不买、买多还是买少、买便宜还是买贵的痛苦之中。但是每当看着卡里还有钱,就会忍不住买买买,一不留神就成了月光。费尽周折,存钱失败!但是,每次领到工资,就先存好一部分,那剩下的可以想花就花,想买啥就买啥,花完拉倒,身心通畅。不纠结的人生,那叫自由!
3.对自我的肯定和奖励
就像《财务自由之路》(博多·舍费尔)中所讲,我们每天向银行支付利息,向房东支付房租,向地铁支付交通费,向饭店支付饭钱,却唯独没有向自己的辛苦支付报酬。日常支出的衣食住行只是我们作为人而生存的必需,我们的精神层面更需要被肯定和奖励。支付自己的操劳,那就给自己支付一点“工资”吧。
再往后讲,就是有了储蓄之后的各种好处了,这是另外的主题,在此不论。
具体执行起来那就更加简单了:
如果不想思考太多,那就按照每月收入的10%储蓄吧,这是大多理财书籍给的数据。10%基本不会对正常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心理上也极易接受。
如果有记账的习惯,那就更好了,基于每月支出预算,合理设定储蓄比例,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储蓄率。当然,不能比10%更低了,除非迫不得已。
其实“收入-储蓄=支出”理念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基于“理财就是理人生”的原则,从时间消费延申时间消费观的一点感悟——“自由时间-学习=娱乐”。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工作、学习、娱乐的先后顺序,以前的我是工作之余的时间先娱乐,玩够了再洗衣服做家务,之后还有时间再学习。结果往往是一局游戏过后,衣服都没时间洗,学习更是只能见鬼去了。
就时间而言,工作之余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娱乐是“支出”,学习是“储蓄”。如果按照“收入-储蓄=支出”的理念,时间的消费应该按照“自由时间-学习=娱乐”。
这样一来,确实更加合理高效。先规定好每天必须学习的时间或者进度,学习完了,有空再玩,想怎么玩怎么玩,想玩多久玩多久,再也不用心心念念没完成的学习任务,玩得不痛快,学得不情愿。这样既能保证每天的学习时间,也能减轻自我管控的压力,杜绝自制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如此学得安心,玩得尽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