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认识论
徐怀清//著
目录:
一 )、 太极认识论简论
二 )、 现代认识论的繁杂和混乱
三 )、 太极认识论的根源
四 )、 太极认识论的重建
五 )、 太极认识论的误区
六) 、 结束语
一 ) 太极认识论简论
太极认识论,就是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基础,首先把握住太极亊物自身本体的独一不二的整体、体系、体统,以确立事物本体的唯一性为立论、为前提,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功能的一分为二和实质的见一含三,由此构成太极一二三的基本认识和方法。并以其实事求是的一二三的确立性、确定性、正确性的认识、认知为基础、为纲领。纲举目张、三生万物、生生不息,原始返终、万化归宗、归一太极。这是一切事物本体的、整体的、体系的颠覆不破的太极体统论,也是事物本源的、本根的、本一的太极认识论及其不二法门。
值得提醒人们的是,太极认识论绝不可能是以什么类比的、象征的、借喻的、蒙事的、阴阳之道的自以为是和想当然,就一了百了,就万事大吉,这肯定是于事无补的,是在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长期以来,中华太极文化、太极绝学,几乎被阴阳文化、阴阳学说所掩盖、所取代,人们明明是在论太极却总拿阴阳来冒充、来借代,致使太极文化几近失传。造成太极事物自身的简单的、初浅的一二三的认知也忘却了,其不可笑、可悲。这也正是我们对太极认识论提出再认知和重建的必要和必须。否则,人们的思维、认知、文化、理智桎梏于阴阳的陷阱,而不能自觉自知、不能自拔,中华太极文化势必断送于我辈之手,其不有愧于先人、其不贻误于子孙,其罪之大、不可饶恕。
二 ) 现代认识论的繁杂和混乱
有许多的时候,人们在思想意识中对于社会实际事物的认识和取舍,往往是含混不清的、模棱两可的、无所适从的。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及其全面性、正确性、确定性的把握。于是,许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便应运产生,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指导社会实践。
认识论的产生是与社会文化同步的,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决定了认识论的正确程度和优劣。近现代由于受西方殖民主义的、资本私利的、物欲横流的文化影响,许多的、不切实际的、扭曲的认识论泛滥成灾,这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其中也参杂有许多的我们自己历史遗留的种种样样的、方方面面的、良莠不齐的传统的和旧有学说。所以,现阶段的一般的认识论都还应该说是混杂的、没有沉淀过的、肤浅的东西。对于一些常见的认识论,我们可以例举见证:有一元论的唯物论、唯心论、唯灵论、唯神论、唯识论、唯能论等等;有二元论的两仪论、两维论、两半论、二分论、二混论、二赖论、对立论、斗争论、辨证论、矛盾论、阴阳论-等等;还有三元论、三分论、三维论、三才论,以及四象论、四维论,五行论、八卦论、九宫论--------真真的是五花八门、九方十界、无所不有。由此,我们对于表现于世面上的认识论也就可见一般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认识论的产生、存在,都是有其自圆其说的合理性和应用性的。当然,我们还必须要分辨其合什么样的理、用于什么样的道,是合正义之理或是歪理邪说,是实用于正念正道或是歪门邪道,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含糊的。否则,就一定会误入歧途。
三 ) 太极认识论的根源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自立、自尊、自信的重塑的过程中,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中有我们的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文化的基因,毋庸置疑追溯到太极文化的根底和渊源。这是一种文化觉醒、文化归根、文化复命。
太极文化的脉系,从远古伏羲时期创立太极卦、到周公太极易学集大成、以及太极道学的广大、太极理学的发扬、太极本体学的创立,直到现代太极学的重建,太极文化可谓是八千年一脉相承、根脉有序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及各时期人们认识观念的变迁、及其历史的各文化流派的标新立异,等等原因,中华太极文化的传承是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弯路的,而体现太极理性的表现的太极认识论,当然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阻碍。因此,现代人有必要、也必须对太极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太极文化是有其自身的独立的认识论的,而不是阴阳论、不是五行说、也不是任何偏离太极亊物本体自身的枉论徒说。太极认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太极亊物自身实际为基础、为主体、为立意,通过对太极事物本体的独一不二性、功能的一分为二性、实质的见一含三性的体系的、系统的基本理解,从而认识到太极亊物的本质、本性、本能及其太极事物运化的规律、法则和原理。这是认识太极亊物整体的、全体的、本体的唯一途径、也是太极认识论的不二法门。
我们还应该十分清楚地理解和知道,太极文化又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论、或者说不仅仅可以将太极亊物的实有、实体、实用、实际只归结为一个理,这是幼稚、肤浅和狭隘的,也只能是执指为月,是背离太极自身实际存在的自设障碍。太极认识论,只是太极文化的一种理性升华,是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和推进太极文化健康发展、发挥的必要前提。因此,太极认识论的确立性、确定性、正确性、正信性、正义性、正道性,对于中华文化的重塑是至关重要的。
四 ) 太极认识论的重建
我们十分地清楚,太极认识论,古已有之。而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太极事物体的实有实体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为准则。首先是确立正确的太极事物本体的独一不二、只有唯一、没有第二的整体、体系的同一性、统一性,并且洞察其太极事物功能的一分为二,深入其太极事物实质的见一含三,在太极事物的一二三的认识基础上的构建太极统一体系和体统。这从历史的太极卦学的三爻为体、太极易学的三易合一、太极道学的三生万物,都在表明太极事物的实质是三维立体的、三因一果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立三极」、「运三才」、三谋为定,则是太极文化的纲要和精髓,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现代的人们却很少有其真正深入和了解太极一二三的真义及其内涵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其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应该是历史的和现代的二元对立的阴阳文化,相对于太极文化的掩盖、遮蔽、篡改、架空和滥竽充数的取而代之,造成了太极之绝学的几近失传。而对于阴阳文化的泛滥,现代的许多的人们似乎是并不以为然,也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醒和重视。因而,我们在此应该郑重地告诉人们:太极思维不是阴阳思维、太极原理不是阴阳原理、太极认识论不是阴阳认识论、太极文化不是阴阳文化。正鉴于此,我们对于中华传承八千年的太极文化、太极认识论,必须要有清醒的再认识和重建。
1 、太极本体的再认识
太极认识论,是在太极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时空统一论,太极思维是对太极及其事物的整体思维、本质思维、系统思维,是不同于任何的一元论、二元论、或多元论的。太极认识论,首要的是对太极事物本体的独一不二性的确立和确定,这里的太极亊物本体是整体的、是全体的。毫无疑问的是,事物本体的不能确立、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值得注意的是,太极事物本体的独一无二、只有唯一、没有第二,是有其大体和个体区别的。
太极本体的大体,表明的是"总天地万物为一"的大体统,千古一太极、万物一太极。太极体统是可以包容、涵盖、总揽、统领、贯穿万亊万物的,而万物、万性、万象、万态、万化、万分总也归一于太极本体、太极本源、太极本根,也就是万物归宗、万化归一。
太极事物的个体,指的是「一物一太极」、「一人一太极」、「一尘一太极」。这里的事物、生命、人、尘粒的万物,是不能等同于太极的、也不能以太极为称,而只是万物得一太极因子而生成的万物。万物有生灭、太极无始终。依据太极化生万物、万物源自太一,世界万物各自以自身本体为基本单位,天下万物各自独一不二。因而,天地是独一无二的,宇宙是独一无二的,你我他都是独一无二的,尘粒是独一无二的、水珠是独一无二的、原子是独一无二的--------树林子里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独一无二是一切事物体的唯一标识。而太极本体的独一不二,是太极事物体的整体的、全体的、体系的、系统的合而为一。由此构成太极体统、体系、系统的统一,是太极认识论的最基本认识。
太极事物的本体,在传统太极文化中可以简称为:太一、真一、本一、源一、宗一、道一、体一等等;古人也有一画立太极、一画开天地之说;具体的还有丹家指的先天一气和原始祖气、医家有元气和真气之说,也就是太极的本质、太极能量的唯一和守恒。其太极本体的含义「总天地万物为一」、「千古一太极」、「万宇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
2 、太极功能一分为二的定位。
我们在这里所认识的太极功能的一分为二,是太极本体、整体、体系中的一种功能、一个环节、一个重要因素的构成。《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一分为二的最确切的表达,也就是在说:事物的变化是在太极本体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两仪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在《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这都是在太极本体、本一、太一的前提下的两仪的产生。
太极及其事物的本体是独一不二的,这是确定的,没有了这个前提,一切就无从谈起。太极一分为二则生成两仪,是其功能的最基本表现。亊物一分为二也可以生成二性、二象、二态、二面、二体,而最终形成为万物、万象、万性、万殊的共同体。这也就是《中庸》所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事物的共生性是太极本体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事物自身、或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功能的不同、属性的变易。其事物本质不变、本性不变、本体仍是唯一,这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最起码的常识。
确切地说,事物的功能的、属性的、形态的、万象的转化,是不能够脱离亊物的本体的,但也不能够与本体的主体性混淆和取代。这是造成一切的认识论混乱的最大根源。因而,事物一分为二的功能的生成,只是太极事物功能的最一般表现,也是太极事物体系的、系统的统一的运化内容和组成部分。其实,太极及其事物的功能表现,又可以是多种多样性的,一分为二只是基本现象罢了。
在太极认识论中,一个最容易出差错的观念,就是对太极功能一分为二的把握。我们知道,现代二元论和阴阳论是十分盛行的,而二元论和阴阳论的立意、主题、核心是以二元为定位的,是以阴阳为定义的,是对太极的架空和取代。
很明显,二元论和阴阳论,则是二分的、二性的、二体的、二道的、二本的、二混的、二反的、二赖的,并且可以是对立的、相互依存的、互相作用的,有孤阴不能生、独阳不能长的二混理念。其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成体统、没头没尾,无端的以其二元为本位的立论和说教。比如:阴阳论者认为,世界的万亊万物都是阴阳构成的,宇宙是阴阳的产物,天是阴阳的、地是阴阳的、人是阴阳的、物是阴阳的,并且太极也是阴阳所生,总将阴阳视之为万能、什么都可以取代。但要真正的将阴阳落到亊物的实处,也就傻了眼了。原来阴阳又什么都不是,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用以对事物的二性的隐喻、象征、类比、借代的两个抽象的符号。说白了就是一种打比喻的小游戏,阴阳是与任何事物的真实存在没有丝毫的实质性关联的。于是,阴阳认识论,完全违背了太极事物本体的独一不二性和事物实质的三维立体性,成为了颠倒是非、脱离亊实、并与太极文化、太极认识论分庭抗礼、背道而驰。这是典型的、狭隘的二元论、二性论、二道论的二混思维方式。
3 、太极认识论的「见一含三」
在太极认识论中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见一含三、涵三为一、三维一体的太极事物的实质的构建。从现代科学文化程度来说,对于任何亊物体系的三维结构的基本框架,其实都是不难证实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事三因,也就是说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这三大因素的,这三因素是互为作用的、是缺一不可的,这是任何事件的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架构和体系,否则,事件是无法构成的。再如:人是由精、气、神三大本能为基本架构的。若是人没有了神识的统领,人的行为就没有了主宰、人就成为了机械体;若是人没有了气的动力,肯定是一具僵尸;若是人没有了精微物质的肉身,神和气也就没有地方得到应用和发挥。所以,人的精、气、神三大要素是互相牵制的、相互依附的、共同作用的,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真正的人生的存在。至于人的其它方面,当然也是重要的,但又都是在这三大要素制约下发生、发挥作用的,可以另当别论。又比如:在物理学中的三点一线的准确性、三角形的稳定性、物体的固、液、气三态、光学的三原色等等,都是事物见一含三的常识。这也正是太极道学中的「三生万物」的由来和必须。因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太极及其事物是无三不能立、无三不成体的,太极事物的本体、整体、体系、体统是以自身的三因素为基本架构的。由此,太极认识论的「见一含三」是太极思维和太极文化的基础和显著的特征。
我们从传统的太极文化的研究中也不难发现,伏羲太极卦的三爻为体、三分为八,历代太极易的立三极,老子太极道的三生万物,还有太极内丹家的精气神三位一体、涵三为一,以及生活中的三足鼎立、三块石头支的稳、三谋为定、事不过三等等的常识认知。说明古人对太极亊物的认识,早就形成了全面的、系统的、体统的统一整体的认识论。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认识事物又往往是单一的、偏面的、或对立二元的这种缺心肝眼的思维方式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往往是以自身的文化能力、站在自身的立场之上,而以一己之私、一己之欲为出发点,是以自我个性为中心的,错把自己的配件地位当成了时空的主体,严然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因而,丧失了全局观念、不识事物的大体、不懂得事物的整体、不认得太极的本体。致使对事物的一二三的认知秩序都忘掉了。于是,走上了认识论的邪路、走进了认识论的死胡洞。这是太极认识论被人们冷落和丢掉在脑后的现实实际。
太极认识论的换发新生和重塑,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层次提高的必须和必要。而无论是人们社会的、科学的、还是生命的、生活的需要和应用,太极认识论都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我们无论处理任何事物,一定要深入把握事物自身的起着关键作用的三大构成要素(建构事物体的三大要件、实质性的三方面),然后从事物的三大节点出发,权衡、均衡、疏通、流通,牢牢地把握住亊物的三要素,以达到事物的顺利发展。而绝不可迷惑于事物的万象纷呈的表象和一般的属性、态势,更不能陷入二元的、阴阳二性的迷乱的梦幻里、故步自封、井底之蛙,丧失发展机会而浪费生命能量。
4 、 太极体统的一而万也万而一
太极认识论不是阴阳论、不是一元论和几元论,太极事物是整体的、本体的、全体的、体统的、体本位的存在。太极认识论自然是太极本体论、是太极本体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是三维的、本体思维是一本万殊的、一体万象的,也就是说:是一而万也万而一的。
太极,古人也称太一,这里的一,是本一、源一、体一、真一,不是简单的现代数学的一、数量的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易道学术中,历来就有象、数、理统一不二的体统,这里的数,就是易数、道数、哲理的数。其太极之数的最大特征就是:一而万也万而一。因而,太极认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识得一而万事毕。
我们知道,在太极认识论中,太极本体的独一不二是其认识论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主体的确立之下,从而追求太极事物中存在的一分为二的功能,以及见一含三的实质的认定。太极的一二三是一以贯之的,一生二、二兼三,三生万物也只是太极化生的一种基本形式,最终还是太极化育万物、万化归一太极。这里的无论是太极的终极存在、或是万物的化育过程,都是不离太极这个太一的。
在太极认识论中的所有的数,应该说都有抽象的成份,比如三或万,我们知道,在汉学文字中的"人"字是一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两个人写在一起就是个“从”字,从就是跟随,三个人聚在一起就是个"众”字,众人的本义就是众多、就是万众。我们无需再追究四人是什么、再多的人是什么,而三人为众,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这是中华文化的对三之数的妙用,当然三是大成之数、三是大吉利之数,懂点中华文化的人是都能够意识到的。再来说说万吧,中华文化中的万数,其实表明的是无限之义的,也是无极与有极的共用语,在这里的万,往往是多极了、数不清了,用现在数学表达方式,可以通称为N。
我们在对太极认识论中的象数,有了一般的理解和认同,就不难懂得太极形态的一本万殊、殊途同归,太极本性的一性圆融、万性归藏了。简单举例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本体,本体只有唯一、没有第二,但人的形体是万象的、也是万变的,人的一生是统于一、而表现于万的。因而人身是一而万、万也一的圆融一体。其实,人本身就是盗万物而生的,人身也是万物的集合体,万聚于一、也是太极的本性。
5 、 小结
太极认识论,不是今天人的专利,也不是少数人的拥有。太极文化从伏羲皇画八卦为始端、至今也有八千多年的史实了,应该说我们对太极时空的认识是比较完善的。但由于汉民族历史命运的艰险和危难,太极文化几经失传,现代人更是知者甚少。于是,就有人拿了个阴阳的鸡毛当令箭,滥竽充数、冒充、取代太极了事,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是要贻误后人的。
回顾先圣们对太极理性的认识结论,可以看出太极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太极易学总结为:太极生两仪,两仪兼三才,三爻为卦体、三分为八卦、八卦类万物。(《易传》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道学总结为:道自虚无存一气,便从一气显两仪,两仪和合成三才,三生万物万归一。(《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理学,着重提出了太极与无极的关系,确定了无极是太极的无限化育性,原始返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同时,也定义了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为一"的本体,以及万物一太极、也一物一太极的论断。
至此,太极认识论的一二三、三而万、万而一的体统、体系、系统的统一体也就完成了。这是太极原理的基本、也是太极思维的基础,太极认识论是认识太极实有的不二法门。
我们今天的重建太极认识论,是对太极文化健康发展的一种推进和义务,这也是太极灵性赋予人的生命的一种最高使命。认识太极也就是认识人类自身、自我,得太极的大自然、大自性、大自在是人生命的本义、也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五 ) 太极认识论的误区
太极认识论是太极理性的高度升华。在这里,太极事物虽有天地、时空、万物和生命的化育、转换、循环,及其功能的、形态的、属性的、质地的、量化的不同系统和层次区分,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对太极的认识的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但太极本体的独一不二,太极本质的唯一不二,太极本性的合一不二,太极本能的守恒不二,是一成不变的。这正是千古一太极、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的由来和依据。
1 ) 万物不能与太极混称
天得一太极而为天、为虚空,地得一太极而为地、为实体,物得一太极而成物、为形态,人得一太极而成人、为生灵。但就认识论本身而言,太极化生万物,万物各自成体,万物又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各自的认识方式。而各种认识论虽然都能够与太极扯上关系,但人是人、物是物,天是天、地是地,小狗小猫都还有自身的称呼,何况太极之称就没有着落了呢。所以,阴阳有自己的本份、不能称太极,人不能称自己为太极、物不能以物为太极。太极是总天地万物为一,太极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太极是时空的本体、宇宙的本源、生命的原动力。正如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同化的,而母亲是母亲、子女是子女,在这里是不能够乱了辈份的。否则,我们的所有的认识论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了。
而在太极认识论中,恰恰人们是很容易将一般个体事物误认为是太极本义的。比如:太极拳中的一招一式,本来也仅是一招一式而已,拳家则误以为成了招招是太极、式式是太极、浑身皆太极,这就将太极事物体的基本构成的一二三丢到脑后了,是根本不入脑子的自以为是。再比如:现代人用以阴阳冒充太极、架空太极、取代太极,显然是一种牵强附会、宣宾夺主了。
古人讲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是在说事物体本身得一太极因子而生、而化、而长、而消,事物的盛衰又有其自身的本因和环境因素的存在,如此三因一果,成就了事物的实际。而无论是物也好、人也好,终究有自身的个体实在,如若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太极了,势必造成满天皆太极、事事是太极,太极事物真得也就无从认识了。这也正是太极认识中的一种通病。
2 ) 无极是太极的同体属性
认识太极的另一个误区,是关于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其实,无极的认识问题,早在宋理学中就有了定论的。正如朱熹所说:太极之外不可再有无极,如果无极独立在了太极之上,其不等于是在太极头上加头,也就背离了太极的本义。
无极,指的是太极的无限极,是与太极事物的有极相互为用,变化显现的,有与无同体,同出异名,同为太极的功能的表现。举例来说:有形是形,无形也是形,形分有无,有无同出于形、而功能不同。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情分有无,有无同出于情、而心性不同。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开篇就是论的太极道的有与无,其中也有好几处都对有与无的功用作了交待,最明显的就是以无为用、以有为利,以无驭有、无为而无不为。
无极,是太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太极本体的有和无的两翼之一,属太极学的两仪范畴。无极是在说太极的无限性;有极是说太极的有界性,正如现代科学对时空的无限有界性的认可一样。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可以把无极独立而论,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太极无内外、无大小、无先后,太极本体独一不二。无极不可能在太极之外,不可能在太极之先,否则,就不是太极论了,就陷入了旁门左道了。
3 ) 太极不是阴阳
在这里,最突出的太极认识论的误区,还是历史上的阴阳文化对太极文化的伴生,以及后来的只知有阴阳、而不知有太极,太极也仅仅成为了阴阳文化的狐假虎威的虎皮了,甚至于阴阳文化干脆冒充和取代了太极。这是很不正常的、不负责任的、是阻碍太极文化发展的、是典型的文化上的退步。
阴阳文化、阴阳认识论,是不注重亊物的实际、实在、实质的存在的,而是通过以借喻、类比、象征、诱惑、蒙事的方式和手段在事物之间随处乱拉、乱扯、乱窜、乱套,将许多的与阴阳没有丝毫关系、没有实质关联的、不相干的、不相当的、不相对的、不相等的事物混杂在一起,从而混水摸鱼、随意取舍、以达到自以为是的目的。也正如此,阴阳认识论使得人们对于真实事物的认识产生许多的错觉,人为地造成了认识论的扭曲和虚幻,在认识论的实际应用上产生出许多的乱象、蒙蔽了许多的事实,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和争斗的最大祸根。 阴阳认识论的自圆其说、看似合理,实际上最大的特征和作用,就是诱骗、误导人们的思想认识观念,使之局限于阴阳二性的、二义的、二分的、二反的、二混的、二赖的、二心的、二道的小格局之内,是脱离了太极的大一本、大一源、大一气、大一体、大一统、大真一的实在境界的。
太极文化中的太极认识论所追求的,首先是太极事物的实事求是的确立性、确定性和正确性、正义性、正道性;太极事物是实有的、实际的、实体的自身的存在,太极认识论是以此为依据、为主体、为核心的层层展开,其主要表现为:太极本体的独一不二,太极本质的只有唯一,太极本性的合而为一,以及太极功能的一分为二、太极实质的见一含三、太极化育的三生万物和太极体统的万化归一的大一统。而阴阳认识论所产生的是,阴阳互生、阴阳互化、阴阳互克、阴阳互补、阴阳互根互消长,以及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也不阳、阳也不阴,及其阴阳论的二性的、二义的、二分的、二反的、二混的、二赖的、二心的、二道的互为颠倒、无所适从。并以阴阳的两个抽象的符号,用于象征性的、比喻性的、假借性的颠来倒去、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和不切实际的与一切其它事物发生关联、胡拉八扯、任意搅和。从来阴阳不是真,通过联想蒙是非。阴阳文化的最大特殊功能就是什么都能扯、什么都能拉、什么都能套、什么都能搅和,对于任何事物、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拿阴阳用以蒙事、诱人、煽惑人、忽悠人,就无不可使其以假乱真、蒙混过关了。
现代太极学和太极文化的发展,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哲理、现代文化为依据、为基本特征的。所以,纯正的现代太极文化是不掺杂阴阳思维的,是排除阴阳认识论的,是不与阴阳文化混淆的。也就是说,太极认识论是以太极事物自身本体为立意的,是以太极事物的本性、功能、实质、体系、体统的独立主体为立论的,太极认识论就是要论太极事物自身,而不是论阴阳、论五行、论几元、论虚无。因而,太极认识论与阴阳认识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太极认识论,是不可以再用阴阳的隐喻的、类比的、借代的两个抽象的符号来篡改和取代的。由此,我们可以十分地清楚:太极文化不是阴阳文化,太极之道不是阴阳之道,太极原理不是阴阳原理,太极思维不是阴阳思维,太极认识论不是阴阳认识论。
六 ) 结束语
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哲学的创新,也极大地推动和摧生了现代太极学的诞生。因此,我们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用发展的眼光和实际应用去宏扬和发展太极文化,充实和提高太极认识论、太极学说。当然,科学和哲学都是认识和应用太极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但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代、展望未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一脉传承八千多年的太极文化、太极认识论,用以现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新成就,充实和完善发展中的太极文化,使之不断增加新鲜的血液和焕发新生的活力。
为人类、也为我们自身的生存的、生命的、生活的幸福,勇于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义务,捍卫太极文化、宏扬太极精神、跟上时代的步伐。
千古一太极、万物一太极,太极化育万物、万化归一太极。太极不二道、圣人没两心,识得一而万事毕、识得太极跳出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