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
天气好情况下,总愿意抽空到花园里去放松自己。在其中能和一些眼前生物有稍近距离的接触,看麻雀在树枝间跳跃或看高高杨树枝间的喜鹊窝,都能生出怜爱之心;触摸有些摆摇的绿叶,别有一番感觉;观察地面小蚂蚁在忙碌,感悟它们为生存而“实干兴群”的情景……因此,油然生出自己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潜默思考。
我所说的潜默大概就是一种静默于不表现在面上的内心活动,而在这里显然指的就是暗自默不作声的思考。潜默思考是人特有的心脑功能活动,是人的核心本质之中的思维意识因子作用下的一种功能活动。这种潜默思考的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关系着哲学问题。关于“潜默”这个词,本源于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就是“人往往需要先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冯友兰(1895年~1990年)是中国现代知名的哲学家。作为了解中国哲学史,他所写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是我喜欢读的,但并不等于我就认可和接受他的思想的思想——哲学。我默认“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则因为其中既现实又蕴含着哲理。也就是说,对认知事物达到一定经验后就该尽可能地说道出来、表达清楚,然后再回到不为人知的暗自思考中去。因为冯友兰先生这话很契合“2019冠状病毒”疫情当下的对抗情形,所以,我不妨从潜默思考这个层面,去认知病毒疫情下意识形态对抗中哲学的对抗。这主要表现在美国政客“政治病毒”攻击哲学和中国精英阶层对“政治病毒”攻击哲学的反击哲学的对抗中。
关于哲学,不同人会有不同定义。冯友兰先生在其哲学的性质方面,认为“哲学是人对人生的系统反思”。也有观点是从人生角度去认知的,认为哲学就是智慧和博爱。现在国家社会关于哲学的主流认知,则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亦或“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显然,现在中国社会倡导的主流哲学就是世界观的学说。这种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特点就是历史和辩证的唯物论,它主导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国家的形成和持续运动发展。
我很清楚,在国家社会中必须坚持国家社会的主流哲学,但又不能僵死和机械地坚持,而应该更加注重从社会的核心要素——人,去产生以历史和辩证的唯物论为基础的自我世界观的学说。所以我认为,哲学是人关于由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构成的世界看法而形成一定系统化认知程度的见解。其中,我更想明确地把哲学的产生,看作是基于核心本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度见解,说明思维意识因子对哲学形成的重要作用,这与历史和辩证的唯物主义原理所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不矛盾,或更能建立在人的本质基础上去深层次探究基本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我似乎不难理解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关于哲学的思想,也不难理解他潜默思考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自我所坚持的哲学不存在形而上学系统上的认知度,所以,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而可能导致趋向性变化时,尤其在趋势变化中发现某些社会个体人、群体人出现低劣的恶性核心本质,甚至在低劣核心本质主导下产生具有反人类性质的恶性人性时候,我坚持立场发声而不会潜默。
全球抗击疫情到如此程度,完全可以从哲学高度透析天下世界的种种表象背后的实质。到目前为止,病毒疫情一直是一条明确的主线,把自然和社会贯穿在一起,把一切事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显然病毒既是自然性的也是社会性的,因此,自然属性的病毒需要自然科学,去形成更高程度的是与非、黑与白的认知;社会属性的病毒则需要社会科学,去做哲学上的理解、判断和解释,且需要特有立场观点地对有益于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出强音而不是自我潜默。
借潜默来说与社会大局有关的哲学,表明确定的见解很有必要。当然除大局观以外,也还可以借潜默来说点小局观。没有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也就不会有对所感应灵魂的热爱情感,由此内心对感应之情产生的基本问题就是:当潜默下去再也感受不到某种思维时,所希望人的个体还会存在于视觉里吗?当潜默下去再也感受不到精神时,所希望的诗文形式物质还会存在于面前吗?这潜默的内心问题,只想让“懂的懂”知道。
(2020年5月25日随笔)
2020.5.27.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