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啊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浪漫主义者。后来发现我只不过是个渴望“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者。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浪漫主义者:主观、感性。而我平时生活中也正是这样:容易跟别人产生共情,对于生活中的琐碎没什么计划,随心所欲。因为从小就理科比较好,所以大家会觉得我比较客观理性,接触我后会发现我极其感性。如果说这些感性,都是环境所迫、或者只是大家看到的表面现象,可能会觉得诧异。骨子里的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只不过是不愿分析,不愿思考,不愿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已。
现实中的我、真正的我,喜欢看外国现实主义文学、批判主义文学;喜欢看科技片、纪录片,不喜欢玛丽苏剧;喜欢分析事物本质和人的性格然后根据自己的理性分析做出相对合适反应。真正的我是多么机械,客观,甚至不会现实人情的变通。说实话我同时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所以当一个人揉和了“悲观主义”和“现实主义”会生活得很累。为什么累?是因为“现实主义”喜欢分析事情本质,“悲观主义”容易把事情往坏的方面想,所以常常得到事物本质的结果都是不好地。这也是我渴望“浪漫主义”的原因。

“乐观”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看过《人间世》的大部分人,估计都会痛哭流涕。作为一部具有生死观教育意义的记录片,把镜头直击到医院中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与凋亡。第二季第一集讲的是一群可爱的骨癌患者,可爱是因为她们年龄都很小,骨癌多发于儿童,由于前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大部分已经是晚期。镜头里一位13岁的小女孩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她安慰关心病房里的其他小朋友,常常给大家带来笑声。然而轮到自己接受治疗的时候她说:“我这个乐观使者有点累了,想卸下面具”。如果没有苦难,如果不是环境所迫,有谁愿意乐观呢?其实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惰性和悲观,但为了合群,为了生活好过一点,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社会进步大家都选择了乐观。因为付出乐观,能从情感,效益得到不少的收益。从某些方面说,是千万人的“乐观”汇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在经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之后,我也掌握了一种能让自己“释放”的方法。就是遇到困难与压力的时候从宏观角度来想事情。每个人对于宇宙来说都是沧海一粟,我们作为“一粒米”再天大的事对于宇宙来说都是“无济于事”。(每次遇到困难的事,我都是这么想的)也由此我学会了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想问题,所以我慢慢倾向于主观与感性。
虽然自己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与逻辑,但是尽管只做个“表面浪漫主义者”也会轻松很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