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套乾隆皇帝想得而未能得到的真迹

一套乾隆皇帝想得而未能得到的真迹

作者: 郑辉贤国学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03:04 被阅读0次

  五代 “贯休”《十六罗汉图》之一绢本设色  各幅纵129.1厘米、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杭州,住在圣因寺的行宫里。一天,乾隆皇帝在行宫中的皇家藏书楼翻阅图书,无意间翻到宋代宫廷绘画著录《宣和画谱》。乾隆马上被里面一组神秘的画像图所深深吸引,他仔细观摩了半天,仿佛有所觉悟,不禁连声叫绝。《宣和画谱》里的画像毕竟只是后人高仿临摹的,要感受贯休绘画的真正魅力,那还要亲眼目睹贯休罗汉图的真迹才行。但手下人告诉他贯休真迹早在宋朝时便失传了。

        乾隆皇帝并不甘心,为了寻得贯休罗汉图的真迹,他专门派人到全国搜集、寻访。可是乾隆所派的人在全国找了几十年,也没能找到一幅贯休罗汉图的真迹。就在这时,有人密报说,贯休真迹很有可能被人带到日本了。乾隆皇帝便派遣密使乘船前往东瀛日本寻找贯休的真迹。密使一行乔装成商人,带着许多珍宝和银子,到日本各处去收购字画。几个月后,关于这些中国人此行目的传言渐渐散开。当地人说,这些中国商人是奉皇帝之命,来寻找一组画像图,并想用重金赎买。既使这样使节们依然是未能如愿,乾隆皇帝寻找贯休罗汉图真迹的梦最终也没有圆。

贯休何许人也?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唐亡后于晚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线描勾勒技法已然达到了传神写照的高度,在这点上贯休继承了阎立本。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贯休的画怎么会流传到日本呢?

        北宋初年,还是开封府尹的宋太宗赵光义,早就仰慕贯休之名,对贯休的画求之若渴。面对宋太祖带来的重兵,后蜀的末代皇帝孟昶深知自己性命难保。在这危急关头,他得知赵光义深爱贯休画,于是将所藏贯休《释迦十弟子图》及其他珍宝呈给赵氏两兄弟。赵光义见到贯休真迹,果然大喜过望,蜀主孟昶也因此保住了性命。后来,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史称宋太宗。他得知贯休当年曾在成都一带游历,便命自己的心腹程羽当成都知府,在那里搜罗贯休画。程羽不辱使命,不久便向宋太宗进呈了十六幅罗汉图。贯休的罗汉图被请进了皇宫,并被皇帝所尊崇,于是有宋一代画家争相模仿贯休画,其画风影响了整个宋代画坛。与此同时,在中国皇家的推崇下,画师贯休也成了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僧人、画师顶礼膜拜的大画家。这些日本人还将许多摹本、仿本带回日本,传说这其中就有几幅是贯休的真迹!

        在日本名僧俊芿的传记中,曾记录了贯休画流传到日本的故事。俊芿和尚在中国的南宋宁宗庆元五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13年之久,于公元1211年返回日本,同时也带走了贯休的罗汉图。俊芿回到日本之后,在京都地区创建了泉涌寺。

        那么,俊芿是怎样从中国把贯休的罗汉图带回到日本去的呢?历史记载,这些罗汉图原本属于南宋一个皇室的贵妇人,因为俊芿长得很像这些画上其中一位罗汉,这位贵妇人认为俊芿绝非凡人,因此就把这些罗汉图送给了俊芿,让他带回到日本,让信众瞻仰。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罗汉图在宋朝的时候到了日本。

《十六罗汉图》是贯休的真迹吗?

        俊芿带到日本的贯休《十六罗汉图》早年被珍藏在离泉涌寺不远的高台寺里!但高台寺的住持觉得,这种极其珍贵的文物放在寺院里保管实在不太安全,于是就委托京都国立博物馆代为保管。后来通过对十六幅罗汉图所用的绢帛的研究,中日学者得出一致结论,高台寺本《十六罗汉图》应为南宋摹本。

        有日本学者又提供了另外一条线索——日本正和时期,也就是公元1312年至公元1317年间,当时日本著名的贵族武将北条实时收藏过一组贯休罗汉图的真迹。根据日本学者提供的资料,曾经被武将北条实时珍藏的贯休十六罗汉图如今被珍藏在日本皇宫。宫内厅藏的《御物禅月十六罗汉画》,又被称为“宫内厅本”,每幅纵92.2厘米,横45.4厘米,为绢本。这组画像,线条坚细挺劲,刻画出的罗汉圆目浓眉,蹙额巨鼻,姿势各异,形象更加夸张变形。

        不过,日本学者经过认真的研究认定,宫内厅本《十六罗汉图》与宋代宫廷《宣和画谱》中收藏的罗汉图颇有渊源,但是,它们并非贯休真迹。

现在还有贯休的真迹存世吗?

        2008年的一天清晨,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接到一个朋友打来的电话。说要让他鉴定两幅画,是贯休的画。来人进家,拿出两张照片,一张是要杨新看的那幅罗汉图,另一张是日本高台寺的贯休罗汉图中的其中一张。两幅照片大小相仿,摆在一起,杨新惊讶了。仅从照片,谁先谁后,谁真谁仿,谁高谁低,几乎可以立即判断。那幅罗汉图,即使不是真迹,也很有可能是珍贵的摹本。

        杨新迫不及待地前去观看画作。只见罗汉像画在一块麻布上,风格粗犷凝重。运笔、造型、材质都与平时所见的古卷轴画不同,它的材质非常厚实,就像是揭下来的一幅壁画。这幅麻布本罗汉图描绘的是十六罗汉中的第三罗汉——《啰怙罗尊者》。乍一看,这幅新发现的罗汉图与日本高台寺本中的《啰怙罗尊者》几乎一样!然而,仔细观察,它们又有着极其细微的差别。

        首先,麻布本对骨骼肌肉高低起伏的表现,用笔富于变化,线条粗细不一,一气呵成。其次,在面部刻画上,麻布本罗汉眸子下视,眉毛浓密,表情自然,这些都是高台寺本所不具备的。特别是高台寺本的眼眸,并未注视于膝上经书。再者,看根雕座椅,麻布本用笔厚重,因而粗壮结实,稳如磐石;而高台寺本则显得瘦弱单薄……。

        这幅古画很有可能是贯休罗汉图的真迹!明代有一个名叫李日华的学者,写了一本名叫《六研斋笔记》的书,上面记录了他看过贯休十六罗汉图的情况。当年,他曾在四川魏城看到“神采焕发如生,令人凛然起敬”的罗汉图。而且,他所看到的罗汉图都是裱褙在木板上的。这与厚重的麻布本罗汉图的情况极为相似!

        然而,李日华对贯休罗汉图的描绘却是“验之绢本,确是唐本”。也就是说,贯休的罗汉图是画在绢上的!但是这幅新发现的贯休罗汉图,它的材质很独特,不像是绢,像是一种麻布一类的东西。

        新发现的罗汉图再一次被质疑。专家们决定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用新科技鉴定罗汉图的材质。鉴定结论认为:从该画布的组织结构、表面处理、织造工艺、纤维产地等来看,此件罗汉图画作材质确应为唐五代时织物。如果不是在画的背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人们是很难发现它具有麻纤维的成分。因此,画作的材料很有可能被误以为是绢。这也解释了明代李日华的描述与麻布本并无矛盾。

        经过多次反复地核实和鉴别,专家们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幅古画的确是贯休真迹。这一重大的发现,震惊了中外学术界。

        历经千年的寻找之路,上至皇帝王公、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没有找到贯休画的真迹。如今,贯休罗汉图的真迹不再是传说。它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关于贯休的罗汉图,人们还有很多疑问,但随着人们更深入的探索和发现,围绕它的谜团终将被一一解开。

以上信息采自网络

相关文章

  • 一套乾隆皇帝想得而未能得到的真迹

    五代 “贯休”《十六罗汉图》之一绢本设色 各幅纵129.1厘米、横65.7厘米 日本高台寺藏 公元1757...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很多时候,恰恰是你以为你想要的东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寻的东西。心里放不下的执念,总让我们把想得而未能得到的当...

  • 记录

    如何得到 想得到诚——用真 想得到心——用正 想得到中——用公 想得到仁——用爱 想得到礼——用尊 想得到信——用...

  • 275*从古到今形成不同临摹体系

    古代,印刷还不发达,学习书法想得到好的临摹范本,会使用有一定透明度的纸张覆盖到法帖的真迹或者拓片上,细毛笔把字的边...

  • 妈妈的影子

    妈妈的爱,一直想得到而未能,心里总是有个地方像空洞一样吞噬着,成为缺憾。 尤其是在生孩子坐月子期间,身体和心理都脆...

  • 谎言

    苦苦追寻的不一定是你真正想得到的, 而真正想得到的却因为自认为随时可以得到而放弃了, 当从梦中醒来,想重新来过, ...

  • 那场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萧伯纳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想得到的东西得到了,或者你想得到的东西永远得不到”。而暗恋恰就处在最不悲哀的状态,...

  • 何绍基临汉《乙瑛碑》

    真迹,真迹,真迹!

  • 10-95  爱情

    男人想得到的是女神,而女人想得到的是男人的心。 性别不同,所想所思不同。可能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到位了,因...

  • 《抱朴子》(2)

    1.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 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2.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套乾隆皇帝想得而未能得到的真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qy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