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955天早安问候。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叛逆不听话……
其实,很多成长问题,都可以追溯到0-6岁这段时期,有没有给孩子打好基础。
观察发现,6岁前,如果以下4件事没做好,将会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教育也会变得越来越棘手。
一、6岁前,给足安全感。
孩子6岁前,对父母的依恋是很深的。
尤其是0-3岁这一阶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安全感,即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孩子渴望被爱、被保护、被安抚。
家长充满爱的照料,让亲子之间建立起温暖、亲密、持续的关系,这是孩子发展自我和探索世界的基础。
早期形成的这种依恋关系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影响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自我价值感、与人相处的模式,乃至学业和事业的高度。
感到被爱、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自信、勇敢地对外探索、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也不会轻易被打倒。
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陪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胆小、容易紧张焦虑,做事畏手畏脚,容易退缩放弃,抗挫折能力较差。
二、6岁前,树立规则意识。
2岁半到3岁半是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又叫纪律关键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段时间是孩子第一人生的反抗期。
这时候,孩子会走路,会说话,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天性活泼,就算做出一些“坏事”,也无关紧要,长大了自然知道改变。
殊不知,从小无原则地放任孩子,只会助长他们的“全能自恋”心理,习惯以自己为中心,长大了再想纠正,会很困难。
家长应当抓住纪律关键期,给孩子的行为设置底线,让他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至少让孩子明白两点:第一,规则意识;第二,安全问题。
三、6岁前,养成好习惯。
艾盖瑞·贝南罗特在书籍《从0岁开始》提到: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稳定的作息,足够的睡眠,规律的锻炼,均衡的饮食造就健康的体魄;
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作息让孩子准确地知道下一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从而建立其内在的节奏感,从而生成可预见的安全感。”
家长可以制作一张时间表,贴在显眼的地方,全家一起过有规律的生活。
学习习惯上,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
一两岁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带孩子一起看绘本,每晚固定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看书时间。
少让孩子接触电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和孩子一起定下规矩,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如果把养育孩子比作栽种树木,小时候培养好习惯,就相当于在小树苗时期巩固营养、扶正树干。
基础打得好,后面不需要太多干预,树木会自然地笔直向上生长。
四、6岁前,多让孩子体验、试错。
0-6岁,也是孩子学习和认知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十分旺盛,学习、模仿能力很强。
孩子接触、体验到的事物,会深刻地印在脑海里,促进大脑发育,并转变为他的成长经验。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照顾过于无微不至,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把衣服弄脏了,对孩子的保护和限制太多,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需要完成的任务,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主动和内疚的冲突中。
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的探究行为受到鼓励,他就会形成主动性,乐于创造和探索;
如果他的独创行为总是被嘲笑、打击,内疚感就会超过主动性,导致孩子逐渐失去信心。
因此,家长应当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多多尝试和探索,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体验各种新鲜事物。
比如,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充分打开感官,呼吸新鲜空气、踩踩落叶、在草地上躺一躺、摸摸树干的纹路……
孩子体验得越多,亲自动手尝试得越多,会对外部世界有一种掌控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抗挫折能力也会更强。
孩子犯错时,家长也不要过多指责,控制住情绪,引导孩子认识自己错在哪里,学习正确的做法,让犯错变成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有一句话这样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0-6岁就是那紧要的一步。
以上4个方面做好了,相信孩子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实、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