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听人言:生活需要仪式感。由此引出形式,似乎有些牵强,然而二者亦有共性。仪式与形式均指向外在的、外显的、外部的方面,但是其非孤立存在。仪式注重以形而端其心,形式在乎以形塑其魂。
就语文教学而言,塑的自然是语言的形。长久以来很多教师就将教学内容看作重中之重,这个自然毋庸置疑,然当教者一头扎进其中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使劲浑身解数却依然无法得语言之门而入的时候,是否当思考,吾等已入迷海,不知归途不知前路。
何以如此说?引叶圣陶先生的话在此: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细细思之,不觉恍悟。
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都已概括清楚,文字就摆在哪里,不动不离,师生如何靠近?不妨想想,将那文字读上一百遍,会当如何?背下来是没问题的,写文章借鉴几句也是没问题的,但是终归少了点入内的深度,如何作者就能写出如此文字?换个作者写的风格为何不同?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到的文字本身?还应到形式中寻。
所有外在的呈现其根本在于内部的灵魂,但是灵魂也是挑剔的,它会寻找适合的“躯体”栖息。这个“躯体”就是形式。从言语作品中寻找言语形式,在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探究作者是怎么说的,方可慢慢发现文字背后的魂,发现不同的形式是如何传递言语内容的,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作者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体系。教师从中提炼出言语呈现的规律,从而以理性的眼光透视言语材料中蕴含的多元的原生价值。
学习言语形式,就是学习文字是以何种方式“塑魂”的。每篇文字里都藏着一个灵魂,如何塑造这个灵魂,需要作者的匠心,需要形式的配合,而师者就是引着学生去发现那些言语的独特形式,当窥其妙,形与神便如“神遇”,“道门”大开,恭迎入内。
那么,究竟什么是言语形式?就是作者怎么说怎么写的,其实就是研究文章的技法。学生要想练就一手阅读与写作的超强本领,就必要在技法中走上几遭。语文课要守住“言语形式”这个门槛,语文课才能成其语文课。教师在教学中定要能够从文本中挖掘出合宜的言语形式,如鲁迅的文章,他的文字的表达中是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一读其文,我们就知道是鲁迅的文章。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形式负载着他的言语内容呢?这当是语文教师应入之深地。
歌德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语文教师唯有一点点堪破这些秘密,语文教学才会有实际的突破,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才会有真正的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