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1日
今天看了美国电影博物馆惊魂夜2,之前看了第一部觉得还行,就接着看了第二部。电影拍得很不错,看了之后的感慨却是联想到我们自己,不由得羡慕美国的学生。
看看人家对历史的态度吧。虽然美国的历史不长,可是他们却十分注重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历史资料非常详细,更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 搜集各国资料,汇集成世界历史,在整体上把握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国别、地域上划分,从美国自身建国的历史到美洲(南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从专题上 来分也很多,例如历史(人文)、自然史、生物史、飞行史等等。不仅有翔实丰硕的文字资料、画作、图片、影音资料,还制作各色模型和摆放实物。
因为这样的态度,所以诸如博物馆(影片中的历史博物馆)也得以迅猛发展,从片中即可管窥蠡测,博物馆的运营资金居然很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无偿捐助,不缺钱, 而愿意致力于公益事业发展的也大有人在,因此也是不缺人的。博物馆、图书馆的众多,获益最大的,自然是美国民众,最明显的大抵就是美国的中小学生了,要上 一堂轻松的历史课,既可以在图书馆查阅丰厚的历史资料,还可以去博物馆看各种展览,拓宽知识面。一个如此年轻的国家对自身乃至人类的记忆竟如此珍视,更何 况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呢?
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学生多可怜,成天坐在教室里最多也就只能翻翻历史课本,接受意识形态化的灌输,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办法,总能泯 灭孩子们对历史的兴趣。通过两国对比,我反倒能够理解《万历十五年》这样一本不是小说的书却在美国畅销的缘故了。《万历十五年》是当初读大学时古代文学老 师在讲到明清时重点强调的一本课外书,此书我是直到去年冰冻时才认真读完的。对于没有一定阅历和对明代历史不甚感兴趣的人是绝难读下去的,而美籍华裔学者 黄仁宇写的历史散文(姑且这么称)学术价值极高,但读来却十分亲切、顺畅.此书的出版,据说在美国曾经引起极大的阅读兴趣,而这样一本带有学术性质的书在 中国是绝难畅销的。
为什么?因为中国在奔向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似乎却忘记了休息时静下来好好反思自己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在那些经济指 标、硬性数字面前显得多么经不起推敲。阅读的浅表化日益严重,对名著的理解仅限于精缩版、漫画版或者电视剧版,人们宁愿通过读画、读屏和名家讲述的方式 “速食”书本(这多少有点吃别人嚼过的食物的味道)。造成的结果,自然是“消化不良”或者人云亦云。
百家讲坛之类节目的兴 盛固然代表一些人(媒体和文化精英)对阅读的担忧和试图拯救,但悲观的看来,它的兴盛,不也是因为当下世界整体阅读兴趣的萎缩吗?当大家更愿意坐在电视机 前通过名家的讲座这条捷径触碰“名著”,通过“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来“反刍”时,自己个体的阅读观感又何在呢?
最近因为工作的任务,被要求编纂院志,作为中心医院即将开业庆典的纪念。计划不可谓不宏伟,可实际操作则似乎不容易。号称有百年历史的医院至今仍然没有一 本完整的历史档案记录(诸如院志之类的书籍)。据说之前成立过院志办,专职修志之事,至今仍无成果。而今,欲以某一人之力,目力所及,上不过三十年(这也 是目前从档案馆所能找到资料上限),限半载之内,编百年之书,则工程不可谓不艰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