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冰激凌事件似乎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有些事情也许从来就不该跪下,而那些抱着坚定决心跪着的人,无论对他们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他们都绝不会做出对得起自己尊严的选择,
或者说,他们用尊严去获得与众不同,用尊严去显得自己“多么清醒”的举动,
已经让他们失去判断是非,认清对错的能力了。
冰激凌事件发展到了今天,真正精彩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之外所反映出的种种表现。
一个瞧不起自己同胞的举动,一个谄媚于洋人的细节,这些东西凑在一起,谁背叛了什么,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而这个事实本身所反映出的表现,才是真正“有趣”的开始。
我注意观察过那些看似“理中客”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两类,
第一类就是强调宽容,用看似感性的观点去强调“员工是无辜的”,或是“他们不懂事”之类的说辞,
这类说法的核心在于,他们并不认为这种谄媚于外,鄙视于内的行为是有错的,在他们看来,这种行为可能是不够妥当,但是人们用那些激烈的言语去抨击那两个“无辜的小姑娘”很显然过分的举动。
这种避重就轻,颠倒轻重的做法,在网络舆论的对抗中并不罕见,他们并不完全忽视事实,只是觉得“他们做的不过分,批评他们的人太过分了。”所以由此可见,
这群人有一颗不明是非的圣母心,而这种心态支撑着他们试图拯救一切“被攻击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早些年看过的一个视频,说是一个人贩子被抓住了,老百姓们知道真相之后打骂这个人贩子,而视频的留言也大多是对这个人贩子罪无可恕的行为发出激烈的声讨。
其中有一个回复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他是有错的,但是你们也不该这么打他啊?”
这个回复很快被人们用各种方式回击,我想大多数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知道这种言论有多么恶心,甚至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都不稀罕用任何鄙视的言语去讽刺和挖苦这个人的无知,
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网络上这样的人确实不少,他们看似用感性去化解“仇恨”,但他们并不明白,或者他们根本不明白的是,有些东西只有恨才能表达真实的态度,而导致恨所出现的条件,
则是恨所形成的原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如果说第一种言论只是太过愚蠢,那么第二种言论的表现,
毫无疑问就是“又蠢又坏”了。
这种言论的特点是,扭曲事实,歪曲真相的同时,用很刻意的方式去强调一个概念,
“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打工的,你们有本事就去为难让他们打工的企业啊!”
或者转移矛盾,把问题甩到其他地方,比如他们会说,是公关的问题,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又比如说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严重,然后制造一个似是而非的“可能性”要求别人去理解。
更有甚者,则会把问题指向别处,搞个“围魏救赵”的小伎俩来混淆视听。
这种言论看似在用投机取巧的方式来掩盖问题的真相,但事实上他们会把问题复杂化,甚至极端化。
他们试图在做的,只是让人们更加好奇事情的真相如何,或是他们的愚蠢举动,更加确立了背后的肮脏究竟恶心了多少人,
这种适得其反的举动,在网络舆论上也不算少见,值得玩味的是,一般认可,或是相信这种言论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极度缺乏主见,没有安全感,非常容易被误导,
与此同时,相信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还格外固执,若是跟他们争论对错的话,会发现他们所坚持的并非他们所相信的事实本身,而是他们人性之中既敏感又脆弱的部分:
“你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为什么不肯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我的想法呢?”
而当你开始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时,又会发现他们的错误简直是大错特错,不仅毫无逻辑且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和素质的支撑,而最终在激进的言辞落幕之后,
可悲的脆弱再次将他们的丑陋又肮脏的一面暴露无遗:
诚然,这两种言论都存在着一些利益方面的驱使,或者可以这样说,有人就是以此为生的,
但若是细细思量那些“大多数盲从者”的言行举止会发现,
他们所坚持的东西,
恰恰讽刺着他们的人生。
冰激凌会融化,所以人们在拿到冰激凌之后会尽快吃掉。
作为甜品来说,我很喜欢吃冰激凌,但我不喜欢冰激凌融化之后黏在我皮肤上的感觉。
所以,我会尽快吃掉冰激凌,这听起来有些“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痛,是不能慢慢欣赏,慢慢品味的痛;快乐,是对冰激凌口感的认可。
冰激凌会融化的痛,和冰激凌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不是我选择冰激凌的理由。
我选择冰激凌的理由,只会考虑好不好吃,吃什么口味这些非常具体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若是人性和冰激凌一样会融化,
那么我也不会考虑那些肮脏或是卑鄙的存在,究竟会不会让我“夜不能寐”:
有些事,我们阻止不了他们的发生,
同样,这些事的存在,
也阻止不了我们厌恶他们的情绪,
更阻止不了我们声讨他们的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