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 流
——感怀屈原
绵阳中学高2012级44班 黄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时光是汨罗江的洪流,有人驻守岸边,轻吟着一首无人听懂的古老歌谣。那些嘶鸣的长风,那些混浊的江水,一遍一遍叩问着青苔下的岩礁。
——世道是疮痍。人情即荒凉。
两千多年前的某个夏季,惨烈的天光,汩汩的江水,连同那段被铭记的岁月,与他一起奔赴盛大的死亡。
渔父问他,身为三闾大夫,何以沦落到如此地步。“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如是说。说到底仅是一个“独”字罢了。渔父不以为然:世道清廉,可以做一个好官,世道混浊,与世沉浮才可谓明智。
渔父的想法代表了从古至今许多人的处世哲学。现实也许是荒唐无理的,而既然将理想寄托于现实中,就注定只有尽力迎合它才可能有所收获——我们不过是暴君的秀女三千,除了褒姒妹喜,谁能不对君王笑便跃上凤辇?
而屈原是单纯而原始的,他所生活的现实只是他意识和意志构成的另一虚妄,这种天真的存在形态无可厚非,而偏偏一个“独”字拆穿了他所有的理想——他忘了纵然是美人如玉,却再没有了幽王。
孰对孰错是无从分辨,历史的结局只是屈原的覆灭——他的生命就像他投江时所抱的巨石,那般沉重而赤裸,他给人们看的只是那些灰白的棱角以及溅起的水声,看不到的是,黑暗的江水中,他以怎样的姿态急速而无尽地下坠——这样的历史所见证的唯一错误,也仅是一个“独”:当所有人都尽态极妍,他却高傲地予以冷眼。他像是传说中相信永恒纯粹爱情的女子,不予谄媚,不予回应,却始终认为对方会非她不娶。
人们常常本能地凭借大多数人的做法来定义正确、正常。至今世界依然如此,即使有人高呼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也不过是对真理被少数人掌握尔后在漫长的实践中被多数人认同后才成为真理这一事实的辩白。
这是彼世的屈原不曾认知的。他有自己的路,可是走到最后才发现这条路何其漫漫。
其实,与世忤逆的人不少,他却不似陶潜般悠然终身,愚忠的人也有,他又不如岳飞来得壮烈,于是世人记住的更多的是他的《楚辞》,他那决绝生命的水花。
可江水知道,屈原真正叩响的,是缠绕这个社会千百年不息的追问——是否要做逆流追寻光明的鱼困死在浅滩?亦或顺流所趋最终遁入黑暗。
每个人都被黑夜赋予黑色的眼睛,却没有被告之是否要用来追寻光明。
谁知道当年站在江边的他是否义无返顾呢?但他终决定走他的溯流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求索,这便是他的一生。
斯人已逝,江水不息。惟有那些枝梧的江中巨石,用棱角与激流对抗,留予我们感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