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春冬,四季轮回,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美,如果用诗来表达,那就更美了!听了樊登对谈蒙曼的《四时之诗》,很喜欢。索性买了书,从《子夜吴歌》里面的四时: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开始,读读背背,很美的享受!
《子夜吴歌》最早叫《子夜歌》,相传是晋国一位女子名叫子夜的女郎所创之调,声调比较哀愁。有曲调就要填词,后来发展为五言四句的小诗,这些诗被收录在六朝乐府中,因为属于吴音,所以称《子夜吴歌》。
子夜吴歌·春歌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恋。
诗歌解读:
秦地有个女子叫罗敷,在绿水边上采摘桑叶。白皙的纤纤玉手攀在青色的指头上,鲜红的妆容在阳光下特别鲜亮。蚕宝宝饿了,我得赶快回去,达官贵人不要纠缠了。
汉乐府《陌上桑》里面,写了秦罗敷的故事,说“罗敷喜养蚕,采桑城南隅”。还写了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梨,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可见,罗敷人见人爱,可那达官贵人却见色起意,想要调戏人家。“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后面还有一段“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后面记不清,就是罗敷的丈夫比你厉害,怎么会看上你呢?我还急着回家喂蚕宝宝呢,言下之意是你还不如我的蚕宝宝呢,这难道不是对使君最大程度的蔑视吗?这是采桑女的锋芒。
春歌以桑起兴,采桑是女子应该做的事情,又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还有绿水,也是春天的气息。诗里面有很多颜色,素、青、红,还有白。“指如削葱根”,白天里,所有的颜色都仿佛打了“高光”一样的美。
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诗歌解读:
镜湖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荷花。五月份,西施来采摘莲花,看她的人挤满了若耶溪。她回家还不到一个月,便被选到宫中(越国)。
夏歌以荷花起兴。前两句写三百里开满了荷花,让人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状态。下一句写荷花再美,也比不上那么多的人都来看美女西施呀,她一个人,已经把三百里荷花都比下去了,这该是有多美啊!最后两句她没有回家,直接到越王宫里去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誓报仇,西施就是复仇大业中的重要一环,实施“美人计”的越王把西施送入吴国,迷惑吴王,最终让勾践复仇成功。
王维的《西施吟》中说“朝为越溪女,暮做吴宫妃”这是一首讽刺诗,说同一个人,在贫贱之时和富贵之时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但李白说的是西施被越王选中,肩负起复国的使命来。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散,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歌解读:
一轮皎洁的月光挂在天空,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秋天的风吹不散捣衣的声音,一声声关系玉门关的亲人。什么时候才能平息边境战争,那样夫君就结束漫长的征程。
这首诗以秋月起兴。秋天要做什么?捣衣,不是洗衣,而是把衣服料子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打。捣衣是做衣服的前奏,秋天,天气渐凉,开始赶制冬衣了。飒飒的秋风,却吹不尽思妇对玉门关征夫的绵绵相思之情。望月抒怀,想到头上的月光该是跟丈夫看到的同一轮明月。忍不住心里喟叹,希望战争早日平息,丈夫结束远征。平定胡虏,是国家大义;良人要回家,是个人私情。这长安的思妇,既顾大局,又重情义。
子夜吴歌·冬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诗歌解读:
明天驿使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玉手抽个针都很冷,更别说是用剪刀裁剪衣服了。我把衣服做好给你寄过去,几天才能到边关临洮啊。
驿使突然降临,要到丈夫戍边的地方去。妻子迫切想给丈夫带点什么,于是,连夜赶制棉衣,害怕丈夫那里寒冷,于是棉絮“絮”了一层又一层。冬夜太冷了啊,连抽针的手都是冰凉的,剪刀岂不是冷的连拿也拿不住啊。一针一线,赶快做好,着急送到丈夫的身边去。
小结:
春歌写罗敷采桑,夏歌写西施采莲,秋歌写思妇月下捣衣,冬歌写思妇寒夜絮袍。不妨把四首诗想象成一个女儿成长的经历呢?她从青葱如桑叶的小女孩,长成明艳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长为一个经历了离别之苦的月下思妇,直至成为一个不仅能独自挑门立户,同时还能照应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
——黑体字解读参看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