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砥柱心理读书
我们如何“撞上”幸福未来

我们如何“撞上”幸福未来

作者: 呱呱呱爱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12:12 被阅读55次

    ——读《撞上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有感

    前两天老同学发来微信,告诉我他想辞职,并让我帮忙修改他起草的辞职信。据我所知,老同学在这家公司干了十多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业绩也一直很不错,现在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我细问原委才知道,这一两年包括他的顶头上司等一茬公司领导都换了,他跟新领导处不来,感觉领导老在折腾他。用他的原话说就是,“实在不想再跟他们这帮SB玩了,辞职了心里就舒坦了。”我马上劝他慎重一点,先想好下一步棋再办辞职也不迟,千万不要盲目裸辞,不然辞职后不但不会舒坦,甚至会比现在难受一万倍;并以我当年裸辞的惨痛经历现身说法,但感觉老同学好像没听进去。

    其实他的感受或做法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生活难题时经常采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我们习惯下意识地预测或想象未来生活感受,并根据自己对未来生活感受的预测来采取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在其经典社会心理学著作《撞上幸福》一书中告诉我们,“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我们日常思考中有12%的内容是同未来相关的。换言之,每8小时的思考中,就有1小时是关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我们会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测或想象出来的未来感受而采取行动。我们为何要这样做?因为我们人是天生的控制动物,我们想要掌控现在的生活,同时更想掌控未来生活及感受,我们希望生活按照我们的意愿展开,希望未雨绸缪、积极筹划以便在当下及未来尽可能“万事如意”,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终生追求的幸福生活之真意。

    但我们几乎从没意识到,我们对自我未来感受的预测常常是错的;同时我们基于对自己未来感受的预测而采取的行动,当然必然会南辕北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感受的预测,必然受到自我当下生活状态的深刻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默认设置都严格贯彻“现实第一”原则,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活在当下的现实而非过去或未来,来自现实的威胁或挑战永远是大脑首要应付的任务。

    这种默认设置,常常导致我们在预测未来时根本避免不了把自己当下感受投射向未来。比如本文开头老同学对自己辞职后生活的预测,他认为自己会比现在活得舒坦百倍。他的这个观点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当下情绪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他是以自己当下的低落情绪为基点来想象自己辞职后的“未来生活感受”的。很有可能他真的辞职后,自己却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舒坦,并且还要应付找工作、无聊没事干、家庭责任等内外部压力而痛苦不堪。

    巧的是,上周六天气晴好,我本打算和妻子漫步田野、享受春光,但为了琐事吵了一小架。我一个人默默生闷气,脑中且想着,“等下周六我再也不理你,我一个人出去玩,气死你!”我觉察到自己脑中这个下意识想法时,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对未来自我生活感受(下周六)的一次主观预测。我做好心理标记,并决定看看自己的预测准不准。如你所料,等当天晚上见到妻子,我们立刻就和解了,我完全没预测到自己竟然这么短时间就不生气了。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撞上幸福》一书中也举了很多非常有趣的小例子,来充分证明了人的这种预测未来的主观倾向往往是不靠谱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多么想要精准预测或绞尽脑汁地想象自己明天、一周后,甚至一年后的生活感受或生活幸福程度,你都不可避免会受到自我当下生活状态、情绪、心理、精神状态等一系列情况的深刻影响,你根本无法逃离自己当下生活感受的这个基点,你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跃向未来。

    我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感受的预测,会受到自己未曾预料的各种未知情况的干扰

    想起几年前我曾裸辞的那次经历,真是惨不忍睹。当时我年少轻狂,在一家公司干的不高兴,第二天就给领导递上辞呈,并且天真地想象着(预测未来),只要辞了职,自己就再也不受工作压力折磨,自己的生活就会舒坦又自由。可实际上,我完全没预料到,辞职后的感觉竟然那么糟糕。刚辞职那两天,说实话摆脱了工作压力的内心正如我期盼的非常轻松自在;但接下来我才发现,下一个工作竟然比我想象的难找的多,整天无所事事让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既空虚无聊又惶恐不安。将近半年时间,我犹如一只丧家犬,整天奔波在找工作、试工,不如意,再找工作等各种未曾预料的生活琐事中,一切、一切的生活感受都远远超过了我当初的想象。

    我自己的这段不堪过往,鲜活地证明了我们对自我未来生活感受的预测,不仅会受到自己当下状态及自己可能预料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更可怕的,它更会受到自己未曾预料的各种未知因素的深刻影响。比如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书中举例,心理学家让大学校园里接近学期末考试的学生球迷,预测自己球队输球或赢球一周后自己的感受。赢球组的球迷预测自己会很兴奋,输球组的球迷预测自己会很沮丧。但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测都与自己一周后的真实感受不符;因为他们未曾预料到球赛结束后一周内自己要面对紧张的复习考试以及各种生活琐事,这些未曾预料或未曾被考虑的实际因素,大大冲淡或改变了他们赢球或输球后的即时感受。

    在面对学业、职业、恋爱、婚姻、子女、生病、退休甚至临终死亡等一系列关系到我们生活幸福感受的各种重大抉择时,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费尽心力想象或预测未来自己的生活感受,再根据这种想象或预测来采取行动。但不管我们的想象或预测有多细致周全,那些被我们遗漏或根本无法考虑到的未来因素,都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感受造成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比如猎头公司挖你到一家心仪的公司上班,那家公司的社会美誉度、提供的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等等,似乎都比你现在这家公司强很多,你预测自己会对未来这份工作很满意。而等你真的接受这份工作之后,你才注意到新公司离你家太远,每天通勤往返都得两个多小时;同时新公司的老板、同事及企业文化都让你感觉有点别扭(甚至非常不适应),这些未曾考虑到或没有预料的因素,大大影响了你在新岗位的工作感受(也就是说,现实偏离了你当初的预测)。

    再比如你和恋人相恋两年之久,你感觉你们之间价值观相同、性情和谐一致,经济基础也安全稳固,于是乎顺理成章步入婚姻殿堂。接下来你才发现,实际婚姻生活中,你的另一半的某些生活小习惯令你无法忍受;同时你们对生育子女的看法有着巨大分歧(她主张立刻要孩子,你则主张先以事业为重,孩子晚几年再说);你们对是否要和各自父母生活在一起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你原先根本没想到的问题现如今都实实在在摆在了你的面前。你犹如被人抡了当头一棒,晕晕乎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就发现自己已然步入了“围城困局”。

    我们一旦来到未来,回忆过去时又会受到如今“当下未来”感受到深刻影响,于是乎使我们常常无法精准回忆过去;最终导致我们无法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一再妄图靠预测或想象控制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后悔是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比较熟悉的负面情绪感受。比如几年前裸辞之后,没几天我就后悔了。我痛恨自己的草率和愚蠢,怎么会使自己陷入这样进退失据、无所事事的境地。我根本就忘了自己当初火急火燎辞职时对自己辞职后生活的兴奋想象,辞职后我却又觉得自己当初辞职时简直愚蠢如猪,短视如狗!我毫不尊重自己辞职时的真实认知心理和情绪状态,肆意歪曲过去感受,好像认为自己本该像诸葛亮一样“未卜先知”,显然这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这是我以当下心理状态对过去状态的投射。

    裸辞半年后我找到新工作,一直到现在职业发展还算比较顺利,于是乎我又会认为自己当初的辞职决定是对的,是英明伟大的决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前的磨砺和锤炼。

    不管我对自己当初辞职决定的判断正确与否,我对当初辞职的心理状态的回忆都可能是扭曲的、是片面的,都是会受到自己当下状态的影响。这种无意识扭曲过去真实感受的心理状态,正是导致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妄图预测未来生活感受,失败了却无法充分吸取经验教训的真正原因;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未来生活感受的预测竟然都是错的。

    我们立足当下现实会产生对未来生活感受的一个主观预测(我们当下的实时感受),但当我们真的到了未来,我们会产生一个真正的“未来”感受。此时我们非但不会把“过去的感受预测”与现在这个真正的“未来”感受相对比,来暴露自己的预测谬误并吸取经验教训;反而还会以“自我服务偏见”“自我辩护心理”等各种自我美化的心理武器以及各种花式的心理免疫系统等,千方百计来证明自己本该就会产生当下“未来”这个真实感受(我早就知道一年前那次裸辞是错的,我早就知道跟她结婚是个天大错误,我早就知道某某事业伙伴不堪信任,我早就知道该选那注彩票号码而不是手头这注……我早该意识到那些事后看来清清楚楚的各种苗头,只不过我太大意了,下次一定不这样)。

    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生活再给你一次机会,再给你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机会,你立足当下仍然无法精准预测自我未来生活感受,你就是把眼睛瞪得再大也无法看清未来生活样貌。而我们却自我催眠般地安慰自己,只要自己足够细心谨慎、考虑足够周全、足够吸取经验教训,一定能未卜先知、万事如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或考虑欠周,而是因为我们的方法论在根本上就错了。

    预测自我未来生活感受的靠谱方法,就是咨询目前或已经经历过跟你未来生活相同的人的感受,但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更不会这样做

    老同学自打毕业没多久就一直在那家公司干得顺风顺水,他的职业生涯很顺利,从来没裸辞过,而我有着这方面的惨痛经验,并愿意毫无保留地跟他分享。但正如我所料,他根本不会听我的,当然换做是我,我也会这么做。

    我们都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相比其他任何人,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相貌、身材、家庭背景、性情禀赋甚至心理、人格结构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正如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撞上幸福》一书中引述相关课题组的实证研究结论,“看来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比一般人更强壮、更聪明、更有条理、更讲道德、更有逻辑性、更风趣、更公正,也更健康,更不用说更具有魅力了。”我们认为自己和他人如此不同,自己比他人如此优秀,因此他人的主观生活经验那么low,怎么可能适合我们?与其通过参考他人的主观生活经验或主观体验,还是靠我们自己想象自我未来生活感受,似乎感觉更靠谱。

    事实上,我们过高估计了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远远低估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性。你吃苹果时感受到的独特香甜,与另一位陌生人品尝另一半苹果时的主观感受,是相差无几的;你裸辞后面对内心的惶恐不安,与我裸辞后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是相通的。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特殊到跟他人不一样,以至于他人经验不值得借鉴,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可以观察、体验自己的想法、感受等,而我们却只能通过观察他人言行来间接判断或预测他人感受;同时认为自己独特、优秀甚至卓越,会让我们感觉良好,而认识到我们和大多数人的共同点远远多于特殊点,则不免让我们失望。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层面,都会认为自己才是地球上独一无二、肩负某种天赋使命的王者,而其他人只不过是“芸芸众生”而已(即使那个人是你的朋友或爱人,也不例外)——因此我才不会借鉴或参考其他俗人的生活感悟呢。无论把这种观念界定为自负、自大或自恋也好,它都阻止了我们敞开心扉通过借鉴他人生活感受或生活经验,来提升、完善自我生活幸福度的可能。正如丹尼尔·吉尔伯特在《撞上幸福》一书结尾处所言,“在人们向我们诉说他们对幸福的观点时,我们不一定总是重视他们的意见,但是观察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幸福度却是很有意义的。可惜,我们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个体,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众不同,因此我们常常会抵制那些本来能够从他人经验中学到的智慧。”

    俗语云,“听人劝,吃饱饭。”幸福就在你的鼻子底下,遇事多咨询正在或已经历过类似事件(或状况)的人,可能比自己凭想象瞎琢磨要靠谱得多。不管你信不信这个办法,反正我打算试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如何“撞上”幸福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fr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