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少年的思想中,悲观的情绪也好,癫狂的胆量也好,都要让它们得以涌现,这要比沉默的服从和自己什么也不吐露好得多。他喜欢那些具有执拗性格的学生,曾经为自己的这一教育信条深感自豪。这些执拗的学生,他们不是苟同一切和服从一切的听话的柔顺的人,他们执着、刚毅、不安分,有的甚至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调皮不鬼和淘气包,但他们并非是盲目地反对一切,他们反对的是恶行和不义。而在真正的善面前,他们那颗执拗的心也会柔软鸡、激荡。
对此,鲁迅先生早已有过非常明晰的态度。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不但认为没出息,鲁迅还做了这样的假设:
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都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而且希望他自己是一个东西。
在这样幽默的文字背后是一种鲜明的教育观:孩子不用逆来顺受,不应毫无原则的"训良″下去,他必须有自己的判断和态度。而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他更认为孩子若完全顺应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即使违反的合理的生活,也是倒走了进化的路。
这种态度与苏霍姆林斯基是一致的的说,霍姆林斯基把培养学生对批评所表现出的明晰的态度,视为一种高度的教育技巧,他坚决反对要求孩子唯唯诺诺、盲目服从,把这视为一种教育上最大的危险。他认为教师要为那种″毫无怨言,默不作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他觉得这是对一个人来说最可怕的事。
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不应当使他感到自己是听任命运摆布的一粒无能为力的尘埃。……性格直令执拗和不肯听话,要比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好1000倍。
让我们牢牢记住,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有尊严的人。对于教师来说,学生那种沉默的服从不是一种快慰,而是一种悲哀。
沉默的服从是一种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