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时是为了读而读,当静下心来读的时候,才真切的体会到书评里所描述的情感。
心酸和悲凉,感动和欣慰,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带给我莫大的震撼。阿米尔和哈桑,一个是阿富汗本土人,一个是哈扎拉人;一个是老爷家的儿子,一个是仆人家的儿子。但是种族和身份的差异并没有扰乱他们儿时的友谊,是那样的单纯美好。可能在我的概念里,往往越是美好的开头,就意味着越悲凉的结局。
他们的童年是围绕着风筝转的,所以人生的岔口必定也是由风筝所引导的。在一场据说是二十五年来规模最大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和哈桑一个是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一个是为了朋友的荣誉,他们费尽全力去割断其他的风筝线,即便手掌布满一道一道深深的伤口也不曾放弃。终于,空中只剩下那只镶着黄边并且有着塞弗亲笔签名的红色风筝,那只属于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他们赢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最后被割下的蓝风筝,为他们的胜利画上完美的句号!
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我听到心中的我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一个读者,只能跟随着作者的文字看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的寻找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坏小子施暴,看着阿米尔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欺负而胆怯的选择逃离。他们要追的那只蓝风筝坠落在地,我的心也随着沉入谷底,因为我知道坠落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和哈桑的友谊,连同快乐何悲伤。
悲伤萦绕在心头,如果我是那时的阿米尔,我会挺身而出吗?我想,我会的。但是这个世界从不曾有如果。阿米尔错失了他和哈桑的友谊,也丢失了人生中某样重要的东西。因此,他将要用他一生来补救。
愧疚和难堪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
阿富汗燃烧了战火,阿米尔跟随者父亲逃往美国,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洗刷掉阿米尔对哈桑的那份自责与愧疚。终于,在过往的一位朋友劝导下,饱受内心折磨的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
此时的阿富汗不再是以往的欢乐之土。哈桑已经死于哈利班的魔爪下,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正饱受欺凌,悲伤总是来的令人猝不及防,原来哈桑不仅仅是同自己喝同一母乳长大的儿时朋友,更是和自己留着同样鲜血的亲兄弟。阿米尔明白自己能做的只有去救活索拉博的心,为自己的背叛和父亲的亏欠救赎。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我才明白什么是追风筝的人。我想,阿米尔也明白了哈桑对他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我们仰望,追寻,翻越千山万岭也不曾放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