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文,现在在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4课,是篇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我认为是篇很好的文章,值得学生好好读,当作重点课文读。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文中启示须真读,读懂记住受益一生
文中启示并不难为我们感知,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我们:
“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困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轻松应对,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析出三点启示
1.目标比较远或困境比较大时,要学会分解,化大为小或化整为零。这种分解的意识要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开始可能分解不到位,经常用,多练练,分解的能力就有了。
比如要背诵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把整篇文章切割分解成几个小段,一段一段地背。也可以把背诵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段(读准一一读顺一一读熟一一看多个关键词句背一一看少量关键词句背一一背)练习,这样难背的文言文就被我们背会了。
2.积累小成功,终达大成功。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要说成功才是成功的亲妈,失败顶多算个干妈。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感觉不到乐趣,主要原因不是学习无趣,而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努力之后的成功,而且几乎没有人帮他们发现自己的成功,以致于天天品尝失败,最终厌学甚至弃学。其实正像海伦·凯勒一样,学会拼写一个单词而兴奋不已。我们会读一篇文,会背一首诗,画成一幅画,完成一次作业等等鸡毛蒜皮的事,都是小成功,每个小成功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成就感或小喜悦,把这些积累起来我们几乎天天有成功,时时有喜悦,学习的兴趣不就有了?
3.定时回头看,骄傲或惊讶于自己的努力。
我们多数人其实非常努力,只是这些努力往往得不到承认,更无人欣赏。其实一段时间(一个月/年)后,我们可以回头翻看一下自己的努力,给自己点个赞。
比如我教学,教了一年,如果学生成绩不能在全乡排名前三,领导就会说我没成绩。但能说我没努力吗?不能。因为最起码我写了两本教案,上了几百节课,和近百名学生度过了三百多个快乐的日子。别人不承认,不代表我没有做。
我们每位同学也是这样,学了半学期或一学期,你可能没有考好,甚至考不及格。但能说你没努力,没学吗?你一天从早坐到晚,十多节课一节不缺,每周七八科作业门门不缺,如果把自己一学期所有写的字加起来,就是最差的那个也会有几万字甚至几十万、百万字,可惜这些没有人肯定更没有人表扬,但我们还在做。我们自己不给自己点赞,我们不就白干了吗?
二、字里行间寻妙方,以读促写,让我们也可以下笔千言
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一件事而已,被作者写成了千字以上的文章。怎么做到的?只要我们认真读,写作的妙方,文中自显。
1.线索明,顺序清。
文章以爬悬崖的经历为线索,以时间顺序,写了自己冒险、遇险、脱险的全过程,最后还用议论点明了中心。
2.伏笔设,照应备。
作者行文很周密,前面讲自己体弱多病,写悬崖很险实际上是设置伏笔,为后文自己悬崖遇险铺垫。
3.写环境,写心理
我们写作文,写不长,实际上是写不全。写事件,仅有事件的一条筋。该有的环境不写,该有的心理不写,该有的感悟不写。这些如何写?文中都有。
因此,课文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不可轻看,要多读多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