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
人的自尊可以划分为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前者是通过达到一些预设的标准来获得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 。有条件的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标准是内化得来的。
"有条件的自尊"让我联想起看过的一段话——"现今社会,人类基本上没有自信心。因为我们没有狼牙虎爪,我们连乌龟壳也没有,所以,我们需要包装,我们需要洋房、洋车、美容,再不行把面孔也改了……"
我想, "没有信心"也不是就真的没有信心,而是陷在了这"有条件的自尊"里,因为有条件,所以"需要包装",所以给了自己一堆条框,扮演起"我跟随"的角色。加之,这个大数据时代里的物欲横流和纸醉金迷,风云变幻仿佛就在转瞬之间,自然会缺乏安全感。常表现为办事举步生风,做事速战速决,看书一目十行,写文章一挥而就,生怕被遗忘在潮里。于是,总选择在快节奏中风驰电掣,也享受在"爽文化"里乐此不疲。
时代该为此背锅吗?还是源于自身?是年轻里惯有的心浮气躁,还是自我认知里的错误,心比天高。
可我自认已不在"框架"里,毕竟外壳掩饰不了内核。而我也吃过"框架"里的苦——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没有自己,活在预设的条件下决无自由。那种惯有受限思维下的曲意逢迎,过于追求结果而失掉的过程中的乐趣,令我常常只有自我感动陪伴,孤独到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也一直自认不是个急躁的人,可还是在重大抉择面前,免不了产生一波或长或短、亦明亦暗的躁动不安。超时的等待令我焦灼,意外的结果令我凉凉,艰难的选择叫我无所适从……我害怕求师无门,更害怕蹉跎无果。第一次遇见自己的"易燃易爆炸",我终于明白了静心的重要性,因为一心为己更易自乱阵脚,周密细致原来也易浮想联翩。
可我要怎样才能静下来?
· 待
第一次发现"等待"似乎富有哲理是在前几个月读到一篇材料的时候。文里大概意思是说,"儒"字中含有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意。我不禁想,"需"字旁边单立一个"人",是不是就蕴含了"人需等待"之意?可这样不免有些牵强,即便人真的需要等待,那人为什么要等、又是在等什么呢?
接着往后读了读,似乎有了眉目。"中国人普遍都有极好的耐心,懂得等待和忍耐…中国也以其固有的柔顺,不受外界危机影响,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动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展现的便是一种等待的姿态"。原来,等待可以带来好结果,中华文明成为了四大文明中唯一一种不曾有过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
耐性等待带来了好结果,等的正是这好结果,所以要等。
怎么觉得,这么认识有些表象,逻辑上也有些说不通呢?
这让我联想起许多人都乐于认同的一句话,"爱你的人一定会来找你,你要等。"这句话满怀期待,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爱你的人一定会来找你"这是结果,"等"正好就是必要条件。趋从安适的心理本能让人开始自以为是,肆意加些修饰,再调整一下顺序——"我要等,等一个真正爱我内在的人出现。爱我自卑下的虚荣,沉静里的做作;爱我乖顺里的任性、理智下的荒芜。"心底美滋滋的,还一度成了我的真挚期许呢。全然忘了必要条件不必然,不一定能推出结果。
外界残酷、生活艰辛,真的也不是虔诚地等就什么都能等来的。我觉得,与其说等的是一个结果、一次机会、一个人,不如说等的,其实是自己。外面太过玄乎,只有自己才最真实,所以我们该要内心充实,而不是外观包装。好好等自己,等自身充盈,能够开花结果的时候。
就好比,人人都向往美好的感情,向往自己穿上婚纱的样子,这是无可厚非,可如果幸运地等来了结果,那之后又将如何呢?只看到爱由心生,幸福美好的表面,但它又是如何在瞬间被扩大和延伸的,你知道要怎么去维持吗?过去会觉得这问题深奥,读书十几载都没涉及到,最多就只能想到需要时间和实践这一层。
可现在想来,庐山面目已然露了几分。倘若幸运地等来了想要的,还是以感情为例,就两手空空地走进去,或是全身投入缴械投降,带着就可以坐享其成、悠然到老的幻想,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好的感情从来都是并驾齐驱,而不是入伙投靠,两个人有交集,但也要保住只属于自己的部分。稳定的工作、坚持的兴趣爱好、专属的社交圈子、稳固的个人价值观念,这些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有的东西。毕竟要在繁复里生存,没有武器怎么行,谁也不想在一朝之间就被替代,甚至遗忘吧?
所以我在等,等的不是那列能让我飞黄腾达的快车,我也不愿永远做一张白纸,等着别人来写写画画、随意涂鸦,画满了就扔。我在等我自己,等我把自己一点点、一步步搭成一座精致的小楼,有花园、有阳台、有泳池、有秋千。如此,我便能在狂风暴雨中镇定自若,也能在阳光明媚里心安理得了。
最重要的是,能在遇见所有"好结果"的时候,不再犹豫,甚至擦肩而过。
我想,这般的等待,哪怕难免望洋兴叹,自己只是沧海一粟,便也能静心了。
愿新的一岁,努力、顺利、磊落。
愿往后的日子,活成自己的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一路善良,一路坦途,温暖平和,幸福坦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