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唐时为岳州窑所在地,是唐代六大, 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
隋代为湘阴窑发展的时期,烧制的青瓷器物有碗、盘、瓶、灯、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多足砚等。胎体厚重,有青灰、灰白色。
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湘阴窑是晋唐时间的民间瓷窑,后来又兼烧宫廷御器,属青瓷系统,以印花影青为主要特点。
唐陆羽《茶经》中将岳州窑与越州窑并提。
湘阴窑与岳州窑有何关系无文字资料可查。据分析,唐代的窑,以所属的州命名。湘阴在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时,湘阴隶属岳州,所以今天的湘阴窑可能就是唐代的岳州窑。
在晋代,岳州窑创造了釉下彩和匣钵腹烧,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当时产出的器物大都呈豆青色,或浅黄色,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改变了以往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随着汝窑官窑等瓷器的出现,受到皇帝的喜爱,湘阴窑慢慢的走向衰败,到了后来的各个朝代基本上就已经消失了,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到今天的少之又少,就算发现一些,也都是出土的,现在也都是在各大博物馆里面,民间及少,所以来说收藏价值比较高!
ID:185_6587_408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