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一词抓住了2017年的尾巴,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所谓,一切随缘”这样看似洒脱实则低沉的姿态,敲开了2018年的大门,再一次彰显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内涵,同时也折射出当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动态性发展趋势。所谓“佛系”,它指的是一种不怒不争、云淡风轻、甘于现状的处世方式,隐含着“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2017年底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使得“佛系青年”一词迅速席卷网络,获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同。

由“废柴”“葛优躺”的“丧文化”到“无欲无求”“一切随缘”的“佛系青年”,透过网络热词的演变,揭示出青年社会心态的波动性特点。指将“一切随缘”作为精神行为指导准则的部分青年群体,也指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做什么都无所谓,处处不坚持,随波逐流”的一种社会现象。看到“佛系”一词,不免与佛教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联系起来,然而,“佛系青年”中的“佛系”看似与佛教淡然处世、云淡风轻的教义相似,实则大不相同。

最先使用“佛系”这一概念的是日本媒体,他们把喜欢独处、不愿意恋爱、只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男性称作“佛系男子”,这反映了日本当前低欲望社会的现状。但是,中国孕育“佛系青年”的社会环境与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具有本质性区别,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出现是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转变,是由于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导致的理念变化,这种转变是主动式的。而中国“佛系青年”现象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是在看到了“草根逆袭”的不现实性后,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其实质是一种遁世消极的文化。

佛教中的淡然,是入世后经历过世俗生活的大彻大悟,而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正处于自身成长与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无所谓,一切随缘”的态度,并不是看破社会的智慧,而是当面对自身童话世界和残酷现实世界的对立时,对社会压力的逃避和生活的妥协。
“工资少”“加班多”“买房难”等现实生活压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他们逐渐达成了“有也行,没有也行”“得过且过”这种无助的社会共识。而“佛系青年”现象背后的社会心态,就是在这种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互联网社会背景下主流价值理念缺失以及转型社会下阶层固化、社会不公平现象下形成的集体表征或者是社会共识,经由青年个体认同形成的心理群体逐渐发酵、膨化形成的。
我们或许不是真正的“佛系”青年,但是谁还在意这个,低欲望、低奋斗、低满足最终也会使得那些造成这些原因的东西难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