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闲的时候,不要找事儿打扰他
这句话中“不闲”两个字非常贴切,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习惯地认为别人忙的话,才不要让他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不闲的时候。
“勿事搅”的“事”是本职工作的意思,比如孩子要做作业,工人要上班,农民要种地等等。
“忙”与“不闲”确实不一样,忙指的是手头还有很多事情排着队需要做,而时间却不太充足了,比如我正在搬家,还有很多东西没从旧房子里搬出来,可车已经装满了,接下来要把东西搬到新房子,并收拾整理,再回来搬旧房子的东西,不过还有一个小时天就要黑了,而原本我的计划是当天全部搬完,于是我就非常的忙,根本顾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这种情形就是我很“忙”。
但如果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打游戏,与队友配合得很默契,大家正在兴头上,打游戏对我来说就是放松心情,这时我并不是忙,而是“不闲”,因为我并不是无事可做,只不过做的事情或许不是所谓的“正事”。
弟子规讲:人不闲,勿事搅。当我正在打游戏的时候,请不要打扰我,原因是虽然我不忙,但是我并不主观愿意再增加其他事情做,如果增加了,就影响了我正在做的事情,使我原本娱乐放松的计划遭到破坏。这是“人不闲,勿事搅”的原因。
现在我们最大的误区是把别人的“不闲”当成“无事可做”,于是别人在打游戏的时候,喜欢打搅别人,让别人去做点所谓的正事,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时间安排和主观意愿。
在教育当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这种实例,父母会夺掉孩子手里的手机,然后让孩子去写作业,这样看似为孩子负责的做法,却恰恰因不注重“人不闲,勿事搅”的规则而让孩子失去主动做作业的能力。
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那些经常被夺掉手机而不得不去做作业的孩子,当父母不再夺手机的时候,他们看手机的行为会非常疯狂,甚至一天中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会把所有的时间全部用在看手机上,直到两眼通红,意识模糊。因为父母根本不注重他的时间安排和主观意愿,所以当父母的压力消失后,他们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和主观意愿无限放大,出现报复心理,于是行为变得疯狂。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作为父母遇到孩子玩手机,但想让孩子去做作业该怎么办呢?这时必须要注重“人不闲,勿事搅”的规则。孩子在玩手机,正处在“不闲”状态下,不要去增加孩子的事情而打扰孩子,比如把手机夺了让孩子写作业。父母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孩子“不闲”变成“闲”。
这时妈妈可以说:“宝贝,我3分钟后要用手机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3分钟后把手机给妈妈啊。”这是第一步,把孩子手里的手机以合理的理由拿掉,让孩子变闲,变得手头没事情做了。当孩子闲了之后,妈妈可以让孩子去做作业。这样的做法才是注重“人不闲,勿事搅”的规则。
网友评论